2th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th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1. 流网的绘制 (1)绘制原则 ① 流线与等势线必须正交; ② 流线与等势线构成的各个网格的长宽比应为常数,即Δ l /Δs = C,最好为弯曲正方形,即Δ l /Δs = 1; ③ 必须满足边界条件。 (2)流网的绘制 ① 根据流场的边界条件,确定边界流线和边界等势线。如图中A-B-C-D为一流线①,不透水层为另一流线⑤,上、下游透水面为两条等势线1、11; ② 根据原则①和②初步绘制几条流线,每条流线不能相交,但必与上、下游的等势面正交,再从中央向两边绘等势线,要求等势线与流线正交,成弯曲正方形; ③ 经反复修改,至大部分网格满足曲线正方形为止。 对边值问题,流网的解是唯一的,精度可达95%以上。 2. 流网的特点 (1)流网与上、下游水头无关; (2)上、下游透水面为首尾等势面。 3. 流网的应用 (1)求各点的测管水头hi和静水压力ui 相邻等势线间的水头损失相等,其大小等于: (N = n-1) (2-14) 式中:n — 等势线数;N — 等势线间隔数。 在图2-10中,Δh = 5m,N = 10,n = 11,∴Δhi= 5/10 = 0.5m。从而:a点:ha = h-Δhi;b点:hb = h-Δhi;c点:hc = h-3Δhi 各点静水压力为:ua= γw(ha-za),ub= γw(hb-zb),uc = γw(hc-zc) (2)求各点的水力坡降ii及流速vi 任一网格的平均水力坡降ii =Δhi/Δli ,平均流速vi = k ii,说明网格的Δl越小,ii 和vi就越大。也就是流网中网格越密处,其水力坡降和流速越大。故图2-10中,下游坝趾水流渗出地面处(图中CD段)水力坡降最大。该处的坡降称为逸出坡降,常是地基渗透稳定的控制坡降。* (3)求渗流量 每流道的单宽流量: Δq=v ·Δsi·1=k(Δhi/Δli)Δsi=kΔhi(当取Δsi=Δli) (2-15) 总单宽渗流量: (2-16) 其中M为流网中的流道数,等于流线数减去1。图2-10中M = 4。 (4)求坝基上的渗透压力分布及渗透压力大小。 ui = (hi - zi)/γw 2.3 渗透力和渗透变形 一、渗透力/渗流力/动水力,GD / j 图2-11 渗透破坏试验示意图 渗透力:单位体积的土体内土骨架(颗粒)受到渗流的作用力。 大小: γw· i (2-17) 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作用点:土颗粒(骨架) 流网中最密处,水力坡降最大,渗透力也最大。 二、渗透变形(破坏) 当向上的渗透力等于土的有效重度时(土骨架的自重),土颗粒就会处于悬浮状态。即: γ′ = j = γw icr, 从而:icr= γ / γw (2-18) icr称为临界水力坡降,它是土体开始发生流土破坏时的水力坡降。 由于: 所以: (2-19) 土工建筑物或地基由于渗流作用而出现的变形或破坏叫渗透变形或渗透破坏。具体可分为两种破坏类型: 流土:在向上的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表面隆起或土颗粒同时起动的现象。 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所形成的通道中被移动、带走的现象。 管涌 = 潜蚀 = 机械潜蚀 + 化学潜蚀 注:粘性土只会发生流土,均匀的砂土也只会发生流土。 2.4 饱和土体中的有效应力原理 下面回顾一下土力学中极为重要的由太沙基(Terzaghi)提出的有效应力原理,该原理说明了碎散性材料和连续固体材料在力学特性上的本质区别,是使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一、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要点: 1. 饱和土体内任一平面受到的总应力σ可分为由土颗粒承担的有效应力和孔隙水承担的孔隙水压力,即: σ = σ?+ u 2. 土的变形与强度只取决于有效应力σ?。 二、自重应力下的有效应力计算 (一)静水条件下的应力分布 已知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以下H1深处,地下水位以上土的湿容重为γ1,地下水位以下为γsat。试求地下水位以下A点的应力。如下图所示。 (a)土层剖面 (b)总应力σ分布 (c) u分布 (d)σ = σ -u (e) σc =ΣγiHi 地面 H1 H2 γ1 γsat A γw H2 γ H2 γ H2 γ1H1 γwH2 总应力分布 σ = γ1H1+ γsatH2= Σ γiHi (水下取γsat ) 孔隙水压力 u = γw H2 σ? = 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