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投中国百枚原子弹背后故事
空投中国百枚原子弹背后故事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时罗布泊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人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不过,这次试验是采用“地爆”方试进行的,为了增加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确保试验安全,使用飞机投掷核武器,以“空爆”方式进行试验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进行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的几个月,一些外国报纸刊登文章嘲笑中国原子弹是“有弹无枪”,就是说中国只有原子弹,没有原子弹的运载工具。然而他们哪里知道,中国的空爆计划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亲切关怀下,正在秘密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早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就在北京中南海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示空军:“一旦原子弹的试制取得了结果,后面的戏自然要由你们来唱主角,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能随时拿出原子弹空爆试验的具体计划来。”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防部立即着手作空投原子弹的准备工作,并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空军。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于空投前3天不幸去世)受领任务后,代表空军党委提出了“必须以最大的干劲、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完成试验任务”的口号。1965年春节刚过,距第一次核试验不到4个月,空军首长亲自来到航空兵某团驻地,正式传达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把首次空投原子弹的任务交给了该团,并就选择哪种机型进行认真的讨论。
大家认为,选择图16型飞机进行空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一是从机型的性能上说,这种机型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双发中程轰炸机,该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的要求而设计的。性能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相当。另外,图16装有雷达照相机,可以观察和拍摄轰炸雷达瞄准具荧光屏上的图像,还有几种照相机分别用于昼间照相及检查投弹结果、昼间拍摄低空投弹结果和夜间照相。
二是从技术人才上说,1959年1月,我国为培养空军人才,派出60多名中国空军官兵来到原苏联学习飞行技术,他们学习的机型就是图-16轰炸机的操作和驾驶。
针对大家提出的方案,空军领导班子经过全面慎重的考虑,研究决定选用此型飞机担负空投任务。机型确定后,空军某部将这一机型按空投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改进,以达到空投原子弹的标准,并将这一飞机编号为50671。这样图-16幸运地担负起了充当“原子枪”的历史使命――空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飞机选定以后,谁来担负驾驶完成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空投任务,这又是当时的让空军首长最关心的问题。这次“选飞”空军决定从我国1959年1月派往苏联学习的60多名空军官兵中挑选最优秀的飞行员。经过部队的层层推选和民主选举,航空兵独立某团副团长、第1飞行员李源一和第1领航员于福海、第2飞行员刘景新、第2领航员张公祥、通信员孙兴官、射击员韩惠安6名同志成为这次空投任务的主角,他们将驾驶图-16型轰炸机进行的空投原子弹的实验。
正式机组人员李源一当时36岁,于福海33岁,满怀信心地向空军首长表示“我们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有信心为祖国投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两人一直在一个机组,互相都知道对方的经历,一个(李源一)是在抗美援期期间轰炸大和岛的二等功臣,另一个(于福海)是全团投弹的技术尖子,他们确信自己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
周总理的嘱托
从1963年2月18日,机组人员进驻鼎新机场,进行执行任务前的飞行轰炸训练。训练时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不能回家,几乎和家属失去了联系,他们的家人和妻子只知道去执行任务了,至于到底去干什么,谁也不知道。大家长期的飞行生活,使家人和妻子养成了不问去向的习惯。每次大家出征前,他们都是默默地为其打点行装,暗暗祈祷平安归来。
训练期间,飞行的训练任务非常紧张的,开始时是空投前的训练,主要是熟悉地形地物,熟悉机场,熟悉靶场,掌握各种复杂的技术要领。后来转入挂弹模拟训练更加紧张、艰苦,训练弹是严格按实弹要求制作的,其外形尺寸和重量都与实弹相吻合。每次核试验是用光学瞄准投弹,他们既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阅,而投弹精度的要求却提高了1倍。平时投普通航空炸弹,投在距靶心200米以内就可以打5分评优秀,可是投原子弹,这个标准就不行了。试验场区的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和放置了诸如房屋、桥梁、火车、兵器和动物等各种各样的效应物,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破坏力,因而要把几吨重的原子弹从一万米的高空投下来,并准确无误地投到直径只有100米大的靶标里,难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