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意识考量.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意识考量

2013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13总第28卷第10期SOCIAL SCIENCES REVⅡIWVOL 28NO.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意识考量解伟(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意识,以“慈悲”为核心的佛教慈善意识, 从自然本性出发的道家慈善意识以及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慈善意识,成为中国慈善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推动了 慈善意识的不断发展。【关键词】慈善慈善意识佛教道家墨家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3)10-0144-03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儒释道等各家各 亲关系,孝悌是为仁之本,“仁爱”应从“孝悌”开 派都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譬如,儒家讲“仁爱”, 始,之后,再将血亲之爱向外扩大延伸。为实现 佛家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等 “仁”,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夫仁者,己欲立而 等,各流派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义理相近,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都蕴含着扶危济困、助人济世的共同理念,这对早 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来,“忠恕 期慈善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思想启蒙作用,促成了 之道”是一种美德,是人为仁成圣之法,人们应推 慈善意识的不断发展、演化。己及人,与人为善,利人利他。一、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意识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年)继承并发扬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仁爱”为其突出特 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慈善意 色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慈善意识的形成产生识思想。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心者,今人乍见孺 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之一的儒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 家文化蕴涵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慈善意识理论和思 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想,在仁爱、大同、民本、义利思想和观念之中均有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 体现。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1.仁爱思想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 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儒家慈善观的形成奠定了 也。”孟子的“仁爱”思想,由“亲亲”推及“仁民”,提 理论基础,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何为 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 “仁”?《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日:‘爱 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指君主有了仁爱之 人”’。善即为仁,仁即是爱人“仁爱”的思想由儒家 心,才会体恤民众,施行仁政。从“亲亲”到“仁民”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提出,他从道实现了慈善意识理论的跨越式发展。 德情感的角度出发,将“爱人”作为人的本性,以2.民本、大同思想 “爱人”来解释“仁”,提出了“仁者爱人”。孔子的仁 民本、大同思想均由仁爱思想衍生出来,充盈 爱思想是遵循一定的伦理秩序的,由“亲亲”到“泛了慈善意识思想的宝库。爱众”,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突破了血缘、民族、地民本思想为儒家施行仁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域的限制。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血推动了古代慈善事业,尤其是官办慈善事业的发·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公民慈善意识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解伟(197l一),男,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研究。144万方数据展。孔孟儒学以“仁爱”理论为本,从“亲亲”到“泛语意为关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梵语意为同情 爱众”,到“仁民”,逐渐完善了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众生,并拨除其苦。拔苦与乐是佛教慈悲观的基本 主张君主要施行仁政,要采取“惠民”的政策,例涵义。对于众多佛教信徒而言,欲成圣佛,须怀慈 如,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则 悲之心,拨除众生之苦,使众生享受快乐。 进一步旗帜鲜明地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2.修善功德观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苟子·王制)的口号,标志着善恶是佛教文化的一对重要范畴。《大乘义 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章》卷12有云:“顺理为善,违理为恶”,《成唯识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反映了儒家慈 论》卷五也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反 善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也表达了人类对于美好 之,违损此世他世则恶。”“善恶是根,皆因心起”。 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儒家大同思想所追求的是一 在此,善恶是指心性的净染。顺应佛法、佛理,心地 个财富分配均等,无贫富差别,人与人和睦相处, 清静无染是善,反之则为恶。 其乐融融、无限美好的理想社会。在大同世界里,在佛教看来,未来的幸福要靠现世积极行善 “人不独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