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与动态《人文社会科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术信息与动态《人文社会科学》

目 录 人文社会科学 从来没有一种永远完美的形式 1 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 8 名家眼中的教育惩戒 10 让学生喘口气,好么? 11 苟求易“表演上瘾” 12 多一些优秀的“文化奶妈” 12 除职业乞讨之恶更要警惕公权盘剥 13 呼唤“缓慢的学者” 14 孔子不知“儒服” 16 国学热总比歌星热好 17 『颠覆』李白太无聊 18 《论语》中的科学指向 19 经典诠释:在旧含义与新价值之间 22 经世实学的近代转型及其当代价值 24 超然独傲的古文大家欧阳修 26 入华传教士研究:一个跨不过的环节 28 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 29 《诗经》中的复合型水意象 29 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 30 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转移 30 “方言译诗”请悠着点 30 谁把汉字传到日本? 31 七月流火,一再错用 32 我们也要讲“东化” 34 人文知识分子常见病 34 待到我用它,红军早完了 35 科场作弊及防范措施 35 杂文美学追求断想 39 中国人,假文明 42 自然科学 城市裸土:“中国经验”缘何失效 43 为工程科技正名 45 让数学融入我国文化传统 48 施用不当,有机肥料同样威胁耕地健康 51 会下金蛋的鹅—希尔伯持第十问题(上) 53 地心转得快 56 我们下意识地为更多的金钱而努力工作 56 宇宙射线让电脑频出故障 57 有氧光合作用与大气中氧含量 57 哺乳动物的定数 57 控制脑部血流量的另一机制 58 物种多样性来自热带 58 大脑中的共享与自私 58 红色“红”得有道理 59 人脑,“东拼西凑的东西” 60 运动让你更聪明 62 明天的火怎样烧 64 学术大讨论 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67 中国高校教育 昔日名人“常言道” 72 台湾大学生作弊成风 74 竺可桢与浙大“求是精神” 75 中国和美国,谁更有历史? 77 教师需要更全面的引领能力 80 这是事实,为什么不能说? 81 〖学历查三代〗不无道理 82 作弊现象折射 考试制度弊端 83 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 84 潘文国:100年来,我们用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 85 浅谈中国声乐发展的问题 86 一个大学的精神 89 中国高校教授“下课”危机加剧 92 老北大和老清华的外聘教授 93 风格殊异的名教授 94 民国时清华北大门槛有多高 96 童寯:不近人情的建筑师 99 程千帆:“低眉”与“怒目”之间 101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102 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104 遥想教授当年 106 大学生之页 你的“移动力”有多强 舞台就有多大 110 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做义工 113 日本大学生从扫厕所做起 114 论文换食品 115 有实力要表现出来 116 “小品”名称缘自佛经 116 寻找自己的中国文化之根 117 “两栖”法律与文学 118 师院大讲堂 哲学意识中的人类命运 123 他山之石 哈佛大学最近在做什么 129 西方人到底有多富? 130 世界增长最快的宗教 131 在异国吵架的代价 132 外汇投资,新加坡怎么做? 133 美德催生新制度 135 美国历史频道 137 多数美总统少时平平 137 谁能解开这道数学题? 139 感受匈牙利的学校教育 140 整体知识观:美国本科课改的核心理念 141 刮目近看俄罗斯 143 美国人如此教育小学生 146 人文社会科学 从来没有一种永远完美的形式 ——文学与物理学的对话 王 蒙 (作家,原文化部部长) 冼鼎昌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 文学和科学,实际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世界。科学和文学都力图对这个世界有所发现,有所了解,有所感悟。 王蒙:在文学里,数学与几何图形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既有数字,又有几何的远近透视的对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几何图形。 中国诗人喜欢写风花雪月。风和雪是属于气象的东西,花可以属于植物学,当然还有其他的属性,比如说满足市场的供应啊,那就和经济有关系了。中国人特别喜欢写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诗实在太多了。30年代左翼的文学工作者,在上海曾经发起过一个宣言,就是不写月亮,认为写月亮太多了,对于老百姓没有意义,今后再也不写月亮了。这又使我联想到的,在1949年以后,最早受到批判的小说,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丈夫是一个小白领,知识分子,妻子是工农干部,他们两个发生了矛盾,就是这个丈夫说:“月亮多美啊。妻子说:月亮美有什么好处,还不如一张大饼呢,可以解决我们的饥饿问题。这在当时很有名的。 气象更是文学最关心的对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和季节有关系的,实际是按照地球和月亮之间的互相关系确定的24节

文档评论(0)

book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