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杨陵古迹定稿.docx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第二章 杨陵古迹定稿

第二章 历史遗迹第一节 古邰国遗址第一节 后稷“教民稼穑”地——古邰国遗址古邰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传说这里曾是我国农业始祖后稷——弃“教民稼穑”之地,它现在位于杨陵区李台乡疙瘩庙村以南,渭河岸二级台地上,东至杜家坡村700米,西距法禧村500米,呈东西分布,地势平坦,由北向南为缓坡状。古邰国遗址(原名疙瘩庙村遗址)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至1989年普查后,更名为“古邰国遗址”,由杨陵区设置保护机构,划定范围,竖立保护牌,落实文物员保护。1986年,杨陵区对陇海铁路以南邰国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大面积多层次的古代遗址。遗址灰层高约3米,在未扰乱的灰层中发现有红、黑泥陶器,夹砂灰陶器,附加堆纹和绳纹灰陶器。上层有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除灰层外,还发现许多灰坑窑址以及长达12米的居住遗址和高约4米、宽约2米的窑穴遗址等。遗址还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纺轮、骨锄、小铜镜、铜戈等器物。在战国时至西汉的5件陶缶、陶瓮上,发现有“邰市”“邰亭”两组印文。从灰土层和遗物证明,这是一处从原始氏族到秦汉时代,历时4000多年的居住遗址。第二节 五泉王上村“杨家陵”——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泰陵位于杨陵五泉镇王上村东北约二百米处,渭河以北的三道塬上,当地人称“杨家陵”。其是隋王朝的创立者——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独孤皇后的合葬墓。 隋文帝陵泰陵营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杨陵区设置保护机构,划定保护范围,设专职文保员进行保护。 泰陵陵园占地559.68亩。今存陵冢呈覆斗性,高25.1米,冢顶平坦,东西长42米,南北宽约33米。陵底残存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53米。陵冢周围的城垣已被毁坏,地面已难看到多少遗迹,唯北城尚有残缺遗迹。经考古勘察,陵垣东西长约592.7米,南北宽约628.9米。陵东南垣下1.25千米处的高台上建有文帝祠一座,称祭坛,宋碑文称“隋文帝庙”。该石碑经风雨剥蚀,字迹漫漶,难以辨认。建国后,平整土地时,发现有砂石柱础。寿面纹、云纹、板瓦、筒瓦等。陵冢南有清代石碑一通,高约3.5米,宽0.95米,厚0.28米。碑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御使陕西巡抚毕沅书”,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1986年至1990年,区政府多次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绿化泰陵,使昔日古墓披上绿装。1983年3月,驻区科研教学单位捐树14种2000株,经精心设计,在陵区南面由花木组成541—604字样,表明了隋文帝生卒年代;左侧栽植电子符号图案,是杨陵农科城迅速发展的象征;右侧栽植农林牧图案,昭示着本区农林牧事业的持续发展;背面栽植12个花坛图案,象征着本区12个科研教学单位;陵顶植人工草皮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陵冢完整。第三节 唐王世民诞生地——唐王洞遗址唐王洞遗址位于杨陵区李台镇原建子沟中学院内,传说此洞为唐王李世民的出生之地。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现存有木化石、上马石等遗物。1990年9月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杨陵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王洞遗址为地下窑洞式建筑,形似地窖,均为土质结构。门首有瓦房约一间,窑门上悬挂“太宗悬弧处”木牌一面,窑门为木革子门,窑面宽约2.58米,进深约8米,高约2.4米。窑内有土台一座,土台高约1米,宽约0.9米,长约2.58米,窑坐北向南,有砖砌台阶,现已填平。竖有杨陵区人民政府保护标志牌。在唐王洞东南约5米处,有一座宫殿遗址。据史料记载为庆善宫后殿,系清代所建,此建筑坐北朝南,建于1.5米的高台上。硬石顶,由筒瓦覆盖,涂朱红,半夹于檐墙之中,因学校建设现已拆除。殿前有上马石三块,均为六边形,上下有刹,第一块通体浮雕莲花图案,其余两块六边形也有阴刻周线,但无任何图案,相传为唐太宗的上马石,现群众将其垒起,形似石塔。在上马石的左边,有碳化木一块,呈碳化状,残高约1.8米,宽约0.5米。碳化木原是一棵树叫“磕磳”树的古木经风吹雨淋蚀变化而成(现存于杨陵区文物管理所库房)。从宋代开始,后代人为纪念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他的出生地修建“唐太宗祠”,并于明清两代重修。原建子沟中学前身就是清代在太宗祠堂旧址修建起来的“恩义寺”,位于唐王洞的东侧。历史演变,这些历史古迹多有毁坏。2006年秋,庆善宫(恩义寺)被第八次重新修建。寺庙为东西走向,长 108米,宽22米,占地面积3.6亩(2376平方米)。山门朝东,紧靠杨凌示范区东环路,位于建子沟村南,五胡路南约七十余米,西宝高速公路北约六十米,唐王洞原址以东约二百米处。大殿的设计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为七间二十一米,高七米,东西垮度十八米,另有外檐

文档评论(0)

5611907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