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登革热流行与防控.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州登革热流行与防控

广州登革热流行与防控 Outline 流行与诊断概述 2012年疫情通报 疫情监测与应急 病例诊断报告质量分析 疫情监测与应急 诊断报告质量分析 病例诊断和报告滞后客观因素 病人初次就诊后至诊断为登革热病人的时间间隔较长。病人即使能及时去医院就诊,但是仍然会导致较迟时间才被报告 登革热的临床体征同别的感染性疾病有重叠,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临床医生对登革热诊断难以判断 血清学实验在登革热的早期通常是阴性的,需要4 ~5 d 免疫系统才产生充足的抗体量 存在部分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感染者等原因造成 诊断报告滞后是因为初次就诊到再次就诊时间间隔较长。初次就诊时症状不典型, 再次就诊时症状典型 登革热诊断标准卡 致谢 感谢越秀区疾控中心为本课件提供的部分数据支持 感谢市疾控中心各位同事为本课件制作提供的大量数据资料 感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市、区疾控中心为我市登革热防控付出的辛勤劳动 敬请各位指正 ! 蚊媒监测 月布雷图指数(BI)在1.58-7.12之间,平均4.53。 标准间指数(SSI)在 0.07-3.40之间,平均0.98。 诱蚊诱卵器指数在 1.09-20.55之间,平均10.09。 BI和SSI月份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但BI总体上较SSI高。 疫情特征 2012年我市登革热疫情仍属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 疫情规模属于小规模暴发; 疫情流行特征与往年基本一致: 高发季节9月至11月; 人群分布以青壮年为主; 输入性病例构成比较大(19.19%)。 本地流行登革病毒型别为III型和IV型。 监测体系 登革热监测系统 症状监测 病例监测 媒介监测 实验室监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病例监测 医疗机构排查病例监测 散发个案监测 暴发疫情监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 伊蚊幼虫密度监测 成蚊种群和密度监测 携带病毒监测 高风险街(镇)蚊媒监测与通报 登革病毒分离型别监测 登革病毒基因型监测 登革病毒血清学抗体监测 病例的发现、诊断和报告。 医疗机构报告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病例监测 散发个案监测 暴发疫情监测 病例监测 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区县CDC报“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1周内,一个区(县级市)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者首次发现病例。 区县CDC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 成蚊种群和密度 伊蚊幼虫密度 携带病毒监测 高风险街镇蚊媒监测 itle in here Text Tet Text 布雷图指数 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 人工诱捕法 诱蚊灯诱捕法 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 序列测定 6月份至10月份开展 要求全市12区(县级市)每月向市报送3-5个登革热高风险区域。 市CDC汇总信息,向市卫生局和市爱卫办报告,同时督促各区向区爱卫部门报告; 高风险区域必须采取加强蚊媒控制。 登革病毒分离型别监测 登革病毒基因型监测 登革病毒血清学抗体监测 登革病毒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流程 实验室监测 应急组织体系 疫点疫区划定 病例主动搜索与核实 流行病学调查 媒介快速评估 切断传播途径 ---清积水,灭蚊 传染源管理 易感人群保护 现场调查 应急控制 应急控制 技术体系 疫情发现与报告 技术体系—边调查、边控制 2010-2012年118例DF病例发病诊断报告情况分析 就诊时间:发病与初诊日期间隔 住院时间: 发病至住院统计 由于2/3病例有住院,且绝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7天内住院 因此,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7天内可能已是“疑似诊断”病例 诊断时间:病例血常规检出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日期与报告日期相隔天数 其中59例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检测当天报告的病例共有20例,占33.90%,表示近2/3符合疑似诊断的病例迟报告。 三甲医院报告登革热病例血常规检出“双低”的日期与报告病例日期相隔平均天数统计 省中医院和中山二院疑似病例的平均报告天数均超过三天,说明疑似病例报告滞后,或待采血结果+才报。 确诊时间:病例检出抗体阳性日期与发病日期间隔天数统计 在63例检出抗体阳性的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53.97%)于发病7天后检出抗体阳性 结合报告天数统计结果,超过2/3病例的报告天数超过7天 ,且大部分病例均以“临床诊断”病例报告,说明大部分医院均等到检出抗体阳性结果才上报 报告时间:病例报告天数统计 及时报告病例(第4病日内)仅占7.08%,超过第7病日(已过传染期)报告的病例占69.03%,甚至有41例≥第10病日报告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36.28%,显示超过2/3病例在已过传染期被诊断报告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