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述评.docVIP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述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述评   摘 要: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楣?人编撰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学界对陈忠凡著作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问世之初,遭到诸多质疑;逮至三、四年代,随着郭绍虞、方孝岳、朱东润、罗根泽等批评史著作的出现,评论开始趋于多元化;五十年代以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先进入研究低谷,改革开放后随着反思潮的到来,多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的角度体认“陈著”。在回顾百年文学批评史的今天,对“陈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便成为文学批评学术研究史不可逾越的一环。   关键词: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63-02   192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下简称“陈著”),作为国人编撰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虽因初创而显简陋,但作为开启中国文学批评史撰述的发轫之作,自有其筚路蓝缕的开山之功。反观20世纪以来的批评理论学术史研究,或是集中在郭绍虞、罗根泽等批评史著作上,亦或是围绕在《文心雕龙》《诗品》等古文论的专题研究上,而对陈钟凡的批评史则关注甚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包括简略评说“陈著”功过的期刊及硕博论文,概有55篇,其中50年代之前专门评说“陈著”的概有9篇;50年代之后简单论及“陈著”的期刊论文有46篇论及“陈著”,其中硕博论文有7篇,另有5部相关专著中论及“陈著”。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关于“陈著”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展望“陈著”尚待开掘的研究方向。   一、三十年代之前:开山之初遭非议   “陈著”自192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之后,学界对“陈著”的评点也是纷至沓来,但遗憾的是,迎来的不是学术界的认可与肯定,而是诸多的质疑和否定,或批评其取材庞杂,或质疑其不合史法,或指责“陈著”评多述少。1927年磊霞在《谈陈钟凡先生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文中拿“不合史法、取材庞杂、引证太多”[1]三方面与陈钟凡商榷,语气虽甚为婉转,但实际上是指摘“陈著”有述多评少之嫌。1929年冷眼在《断片:四、陈钟凡抄书都错》一文中指责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连抄书都要抄错”[2]。与此同时,开脱在《公文程式化的大著作》中疑心《中国文学批评史》不是陈先生的大作,并从取材、分期上讽刺“陈著”只是“公文书的所谓‘装头脚’”的“公文程式化”[3]。冷眼和开脱的文章,言辞中含讥带讽,似有私怨。同年,季通在《容旁观者说几句公道话么》一文中为陈钟凡澄清了事实,承认“陈著”确如开脱所言太过简陋,但也并非尽如其言“陈著”取材“只是一部北大预科用的《文论集要》”,但他也提出“陈著”分成八期,根本精神还着意在断代为史,而作风的迁流与评??的中心思想怎样演变却无从寻求[4]。对此,陈钟凡在《答磊霞君》一文中也曾有涉及,陈钟凡提到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初衷是“做一部纯文学述评,作为叙论而已”,但当时中华书局认为原稿太多,就分为两部,一部是现在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另一部是《韵文通论》,还言“此书不过是一部草创的长稿,将来有人继续有述造,当然格外完美……”[5]。这对整体把握“陈著”的著书理路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以上观点虽有偏颇之处,但也为研究“陈著”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这里所谓的“取材庞杂”正是陈钟凡独具慧眼之处,他不局限于“诗文评”所涉及的材料本身,而是从史论、诗歌、诗话词话、序跋、杂著等典籍中提抉文学批评材料;所谓的“不合史法”,实际上只是未能把握“陈著”的内在理路,更清楚地厘清“陈著”对历代文学批评发展原因、结果及嬗变的探究;所谓的“评多述少”,事实上包蕴着陈钟凡不喜妄论的求真态度。   二、三四十年代:评论趋于多元化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年代,随着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等著作的出现,学界开始通过对比的眼光来审视“陈著”,对“陈著”的批评不再是单一的指责与谩骂,评论的声音开始趋于多元化,多了一些客观、肯定的声音,有学者开始从史观的角度肯定陈著的价值。   沈达材在《陈钟凡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一文中,从文学批评学科建立的角度肯定“陈著”,认为对文学批评“作史的研究”,陈著“自有其披荆斩棘,开山辟路的功劳”[6]。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从学科建立的角度肯定“陈著”的评论,但这并不是沈达材论说的重点,他很大程度上还是着眼于批评“陈著”的缺点,认为“陈著”在材料的搜集和选择、文学批评的对象、批评史的任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朱自清在《书籍评论:(郭绍虞著)》中说:“(陈著)那似乎随手掇拾而成,并非精心结撰。取材只是人所熟知的一些东西,说解也只是顺文敷衍,毫无新意,所以不为人所重。[7]”朱自清对“陈著”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以1934年出版的郭著衡量七年前出版的“陈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