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岔和顺直型河流的河床演变.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岔和顺直型河流的河床演变.ppt

* 西濱 台一線 國道三號 高鐵 中山高 1975年 2005年 1988年 流路窄縮,辮狀程度減少,河床深槽化,高灘地穩定,顯示上游來砂量減少,河川型態轉變為下切窄縮的蜿蜒流路。(石岡壩囚砂) 流路再度展寬,辮狀流路發展明顯,顯示上游來砂量再度增加。(集水區崩塌、石岡壩、河岸崩塌) E.高速公路橋至河口段-平面型態 河川平面型態為辮狀流路,顯示上游來砂量大,足以為持辮狀河川之輸砂量。 縱剖面與1993年相較皆呈下刷 西濱 台一線 國道三號 中山高 高鐵 E.高速公路橋至河口段-河床平均高程 * E.高速公路橋至河口段-主深槽槽變量 (向右) (向左) 西濱 台一線 國道三號 高鐵 中山高 2005-2008年 西濱公路橋 大甲溪公路橋 第二高速公路橋 高速鐵路橋 高速公路橋 * 民國94至97年之河道斷面數據顯示,大甲溪深槽流路擺蕩劇烈,正射影響顯示流路擺蕩為辮狀流路發展之故。深槽擺盪表示上游來砂量大,深槽淤滿後隨及改道。(河岸崩塌、石岡壩) 西濱 台一線 國道三號 高鐵 中山高 (縮窄) (展寬) E.高速公路橋至河口段-河槽河寬 右岸每年展寬約20公尺 * 大甲溪左岸之變動較不明顯,其乃受到台地與堤防限制之故,右岸則出現大量展寬。大甲溪穿過大肚山台地北側後進入平原後,左岸方得以擴張。 (地形、提防) 河道展寬,表示大甲溪向辮狀河川演變。但自1993年至2000年間河道下切,2000年後河道展寬時,水流便侵蝕高灘地基腳,造成高落差與大範圍的河岸崩塌。(崩塌、石岡壩、輸砂) * 82年至89年,河道下切,顯示上游來砂量不足,河川深槽化。(石岡壩囚砂) 89年後河道下刷趨緩,顯示上游來砂量增加。河床沖淤互見,造成局部河段坡降逐年增加或減少。(集水區崩塌、石岡壩、河岸崩塌、橫向結構物、輸砂) 海線鐵路橋下游河床自89年後逐年淤高,並淤積點有向上游延伸之傾向。(輸砂) 第二高速公路橋上游游河床皆呈現下刷。(輸砂) 二高至中山高間,自89年後,河床沖淤互見,變動趨勢明顯。(輸砂) 高鐵橋下游河床坡降增加,但為位於河床淤高處下游面之故。(輸砂) E.高速公路橋至河口段-小結 第一高速公速路坡降亦逐年增加,但其為河道下刷之結果。(輸砂、固床工) * 集水區崩塌 土壤沖蝕 輸砂 疏浚 河岸沖蝕 輸砂 地層抬升 石岡壩淤砂 石岡壩囚砂 固床工 抬升、岩床 石岡壩囚砂 固床工、堤防 輸砂 河岸崩塌 土砂遞移 大甲溪河道變化控制因子 * 論文 數化大甲溪河道資料至上游天輪壩,增加1990年之斷面資料,探討大甲溪流域河道變遷影響因子。 量化上游來砂量,即河道輸砂量,對於河道變遷之影響。 地質對於大甲溪河道變遷之影響,岩性、斷層分布等,因車籠埔斷層造成之平行、垂直位移對於河道變遷之影響。 * 要加圖 * 加圖 * Ok * Ok * Ok * Ok * Ok * Ok * * 主要是因為此處地層之不均勻抬升,抬升後,右岸較左岸高,造成水流往左岸下切,使右汊水路消失。 * 1.梅子鐵橋下游1.45公里於1993年-2000年抬升15.18公尺,造成此處有向源侵蝕的現象,2000-2005年以每年330公尺溯源侵蝕,2005-2008年以每年360公尺溯源侵蝕。 2. 2008年溯源侵蝕發展至東勢大橋下游800公尺處,出現岩床裸露,溯源沖蝕向東勢大橋延伸的趨勢。但目前河床坡降與上游類似,溯源沖蝕應有減緩傾向。 * 1.長庚橋-梅子鐵橋因地震造成地形抬升,1993年-2000年高程差最大達15公尺,造成此處流路深槽化,主深槽沿原流路下切,因此深槽無明顯改變。 2.石岡壩-長庚橋因石岡壩攔阻泥沙,因此此處有辮狀流路之特徵。 3.東勢大橋附近則因溯源侵蝕尚未到達此河段,因此流路仍有左右岸擺盪,指是由此斷面圖可看出,河道雖有展寬,並且深槽向右的趨勢,但此處於05-08年,下切了3.3公尺,顯是溯源侵蝕仍有往上游至東勢大橋的趨勢。 * 1.東勢大橋至梅子鐵橋間因上游來砂未遭構造物攔阻,且來砂量增加,形成明顯的辮狀河槽,河床以橫向展寬的方式來回應來砂量之改變。退縮速率約為每年22.3公尺。 2.梅子鐵橋因深槽化顯著,故河寬於2005年至2008年束縮約32.8公尺。 3.梅子鐵橋至其下游約800公尺處,為九二一地震地層抬升使此處刷深至岩盤,主深槽偏左岸下切,引起之河岸崩塌,造成河道展寬。 4.長庚橋上游約500公尺處為沙連溪支流匯入處,因而左右岸略為退縮,河槽有展寬之情形 * 1.在921地震後,於后豐橋下游1.5公里處以上,因石岡壩抬升約10公尺,使下游坡度變陡、流速變快,且由於河床缺乏泥砂補充,造成此處之河道刷深情況明顯。 2.高速公路橋上游1.5公里左右之河段下刷趨緩,但其上下游之河床皆有下刷之趨勢。顯示中山高下游之固床工發揮穩定河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