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枝俏文学作品集——秦腔
秦腔,再次回首的心痛
?
?——读贾平凹的小说《秦腔》有感
?
八百里秦川秦风浩荡,三千万老陕最爱秦腔。
——题记
?
??????? 我出生于陕西西北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这里属黄土高原的西北部,被称为渭北旱原地区。说白了就是渭河北部比较干旱的高原。我从小就深深地被这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影响着,熏陶着。最后走出了家乡,到了外地,就远离了许多古老的习俗,更遗弃了许多本该保留的东西。最痛惜的则莫过于秦腔了。
???????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天晌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烧烤着大地。奶奶在案板上擀面,爷爷蹲在墙角跟眯着个眼睛,屋里的收音机里就唱起了秦腔。每次都是戏一唱完,奶奶的饭就做好了。当时我就一直认为秦腔只有在每天晌午时分的收音机里才能听到。后来家里有了电视,秦腔又从收音机里跑到了电视上了。而且上面还有穿着花红柳绿衣服的演员蹦蹦跳跳,好不热闹。特别是每周星期三晚上,全家人都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秦之声》,气氛异常火爆。
?????? ?当时村里每过红白喜事时,到了晌午也唱秦腔。而这次却是真人唱,几个老汉拿着乐器围在火堆旁,摇头晃脑的喊,周围的大人小孩围成一团,会唱的跟着唱,不会唱的瞎起哄。小孩子就在人群里嘻嘻打闹。有时很浓重的丧事看上去跟喜事一般。
?????? 由此在我幼小的心里,就觉得秦腔似乎只能在晌午唱才起劲。若有时一大清早听见有人放秦腔,都觉得怪怪的。村里的大喇叭每次在开会前都会放秦腔。有些幽默的后生就会嘲弄般的称之为“先唱戏,后放屁”。而我印象最深的晌午时唱秦腔还要属当地的庙会了。
?????? ?当地的农民似乎都认为,要想讨好老天爷,靠天吃好饭,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老天爷唱秦腔。一天不行来两天,所以当地许多地方的庙会少则三四天,多则七八天。每天都唱秦腔。每当此时,特别是晌午时分,戏台前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而且都很有特点。靠前面的全是青一色的秃头老汉,他们的头剃的像脸蛋一样,再加上太阳一照,明晃晃的宛如一大堆电灯炮。这些老汉可是真的戏迷,他们看戏懂戏,往往能对台上演员的演技加以点评。而且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真不敢相信,那么大的太阳,竟能纹丝不动。靠后面的是些中青年,他们手提布袋,推着自行车,看一会儿就走了。最后面的是卖货的小商畈和嘻嘻打闹的小孩子。真可谓是台上热闹,台下红火。 每到此时,我就会和一些小孩子扒到戏台边缘近距离看。由于我们小,戏台很大,根本不用考虑挡到后面的老汉。有时这样一扒就是一两个小时。有的小孩子扒着扒着就睡着了,最后还是被台上的人赶下来的。
??????? ?当时我不懂秦腔,但爱听那或是悲壮或是哀婉的曲调。以致于到了后来,我脑海里一直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太阳很红的晌午,四周又静又热,天上一丝云也没有,我独坐在窑门口,望着天空。耳朵里不停地响起那哀婉的秦腔。想着想着就入了神,泪水就一串一串地滚落下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些悲伤的曲调,就会想起那幅画面,也就会流泪。有时真不敢相信自己能有如此境界。说不定前世也是个秦腔演员都没准呢。也正因为有过如此的境界,才使我对以后自己的远离秦腔更加的内疚。
????? ? 而说起我的秦腔根,还是在外婆家种下的。很小的时候就很爱去外婆家,而且是和姐姐弟弟抢着去。可能也是为了躲避家里的农活吧。因为到了外婆家就成了皇上了,首先没有了繁重的劳作了。外公是个老小孩,爱和我们打闹,给我们放秦腔。我最羡慕的就是他们家那台体积很大的录音机。那里面能放出立体感很强的秦腔。而且喇叭里的彩灯还随着秦腔有节奏的闪。每次我都让外公放那些幽默搞笑的丑角戏。听着听着就跟着唱了起来,也真没想到,那时候的记性真好,活生生的一大段快板最后竟让我给有板有眼的说了出来。因此每次学校里或大或小的集体活动,我都会被老师和同学拉上台说唱两句。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懂事了,也就懂得了秦腔所表现的内涵了。对秦腔也就越发的执着了。当时由于家境不好,家里的那台旧黑白电视机常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最后为了看秦腔,几乎每个周六的晚上(原秦之声最后由每周三晚改到了周六晚直到现在)都和弟弟跑到邻居家看秦腔,弟弟每次去主要是玩,常常是我看我的,他玩他的。也不管邻居是热情招待还是横眉冷对。因为都是本家,况且我们还小,是不会在意的。
?????? ?可到了初中,我又渐渐发现,自己真正喜爱的是音乐,而且偏向于中外的古典音乐。对秦腔,只不过是熏陶的多了,作为一种习俗被继承罢了。但也没放弃对秦腔的喜爱。就连老师教学时也会偶尔用秦腔剧情举个例子。当地的许多同学对秦腔是不喜欢也不讨厌,毕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耳濡目染,多少都会有些秦腔的根源。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在初二时,因一本《拾黄金》在全校打红,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从那时起,又增加了我对秦腔的热衷。
?????? ?初中毕业后,我的人生又多了一个插曲。当时我想搞音乐,认为音乐作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