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春日》本来面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还《春日》本来面貌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朱熹的《春日》有这样的解说文字:“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寻圣人之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关键词】春日;朱熹;解说;存疑   这些文字明确的告诉读者朱熹诗中所游览的地方是山东曲阜泗水之滨,曲阜泗水又是孔子讲学之处,编者自然联想到“寻芳”是追寻圣人之道。   朱熹是南宋人,他在世期间,山东省曲阜泗水流域尚在金国的管辖地带,他怎么能去金国统治地去寻芳?教学用书上的解说依据是什么?如果不是山东省的泗水,又是哪儿的泗水?如果不是山东泗水,那“寻芳”之解便有失偏颇。   查阅一下宋朝历史事件及年代结合朱熹的生平,就会发现诗人根本不可能在山东泗水边游玩。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王朝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国称臣,划淮水至大散关为界分而治之。朱熹出生在1130年,已经是金国灭亡北宋3年之后,宋金划线分治11年之后,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到金国地界上去游览,更别说山东曲阜已经是深入金国腹地。   朱熹是南宋大儒,盛名远播。就在朱熹晚年,金国的统治者还在关注、打探着朱熹的消息“南朝朱先生出处如何”(《婺源县志》)朱熹会不会作为两国交流使者去泗水讲学呢?假设朱熹真的到金国统辖的山东泗水去讲学,那必定是惊动两国朝野的事儿,可宋金交往史上并无记载。查阅朱熹生平事件也并无去泗水的记载。   由此可推断,《春日》所写泗水寻芳绝对不是山东省的泗水。那么诗中所说“泗水”到底是哪里呢?   查阅朱熹生平,“朱熹,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他虽然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但其祖籍在婺源。另有资料记载朱熹曾两次回婺源省亲祭祖,分别在绍兴十九年(1150年)和淳熙三年(1176年)。   古人有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非常重视。早在汉代,在朝做官的严延年,每逢清明,要不远千里“还归东海扫墓地”(《汉书.严延年传》)清明祭祖也得到官方的肯定。“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旧唐书。玄宗纪》)魏朝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并且时间极长:“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魏书.高阳王传》)   朱熹两次在清明时节回婺源祭祖,在季节上与《春日》所写季节是对应的。只要证明婺源有河流名为泗水,就能佐证《春日》是在婺源泗水所写。百度搜索会查到,在婺源县思口镇有一条小溪,名为思溪,原名为泗水,但是由于住在这里的村民大多姓俞,俞的谐音为“鱼”,而泗水的谐音为“死水”,鱼儿不能活在死水里呀,所以改名为“思溪”。另外俞氏家谱中也有泗水字样,(“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综上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朱熹《春日》所写寻访之处,必定是在祖籍婺源。   既然诗词中所写泗水为婺源的泗水而非山东曲阜之泗水,教师教学用书把“寻芳”解释为“寻访圣人之道”便有些牵强了。试想朱熹清明时节荣归故里、祭奠先祖,正值江南百花盛开、花团锦簇之际,作者漫步于泗水之滨,陶醉于春日美景,描绘一下家乡美景,也是对回乡省亲的一种纪念。非要因为“泗水”之名而产生孔门之道的联想,难逃主观臆测之嫌,甚至是一种误读。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春日》解说中说“东风面”指的是春风的面貌。理由是“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依据编者的想法,那夏天的风也可以称之为东风。但查阅古诗典籍目录中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很少有古诗谈到风说是“东风”。可见东风为写春天的诗词所特有,即为春季所特有,可以推想“东风”代指的就是春天,“东风面”指的是春天的面貌,而不是春风的面貌。古人善借细微处代表全体,如: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李清照。《?p字木兰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前句一枝花便代表了整个春天,后句一枝红杏便代表了满园春色。   再者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他说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到泗水边寻找春景。第二句便是对春景的整体感觉“无边光景一时新”,我虽没有到过江西婺源,但从网上查阅婺源思溪(古称泗水)的图片,看得出在晴朗的春日里,溪水倒映蓝天,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所以作者所写应该是这种令人炫目的明亮的春景。这只是作者虚写春天给自己的感觉,但作者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于是在第三句感叹“等闲识得东风面”,他说我轻易就认识了探寻到了春天的面貌。“等闲”说明寻芳很容易便寻到了,“识得”也是说已经认识到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