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docVIP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   2017年3月15日上午,我去了一趟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某菊花基地,查看越冬菊花的生长情况。   此时种植在日光温室里观赏大菊的母株一般都长出30 cm左右的脚芽,每个品种一般有4株。由于每株都长出了许多脚芽,看上去绿油油的一片。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也有少数长的不大好的母株,这些母株除了新发出的脚芽小而黄外,还有些死株。对我来讲更关注的是那些死了的脚芽(图1),应当搞清它们死的原因。   一开始我拔了1枝藏在脚芽中的枯枝,发现仅在茎基的几个叶片为黄褐色,上面的叶子多呈青枯状,像是近期突然枯死的病株。从茎部看基部呈灰褐色至褐色(图2),表面还有些发湿,似乎有些霉状物;用手捏捏有些发软,折断后,可看到茎部中空,里面还有一些白色的菌丝(图3)。看来有可能是一种真菌病害。我将它装入塑料袋中后继续调查,结果在一个大约7分地(约466.7 m2)的日光温室里,发现了8株类似的病株。这8株发病的程度不同,之前那株是发病最轻的。多数病株往往有多个脚芽同时发病;少数病株发芽后因老根腐烂,造成整株枯死;埋在土中的病部,有时上面还覆盖着一些白霉(图4)。可惜的是我没有查看那些没有发芽就死掉的植株,有可能也属于这类病害。所以这种病害,发生的相当严重。   这到底是什么病害呢?据我所知,可在根及茎部长出白霉的植物病害较多,例如根腐病、疫病、菌核病等,因此仅从当前的症状,还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病害,需要回到实验室通过试验与分析才能做出结论。   回到实验室的那天下午,我将大部分病样存入冰箱里,取出少量的病样先用诱发疫病的方法,将病组织接种在消毒的黄瓜上保湿。4天后并没有反应,因此排除疫病的可能。当我从冰箱里取出病株再次观察时,发现有的病样长出了许多白霉(图5)。在这么低的温度下,还能生长的真菌不多,有可能是菌核病所致。但是此时没有见到有菌核长出,仍然不好作结论。   因为我此前曾研究过菌核病,知道将菌核病菌放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在菌落的边缘产生出许多菌核。有了菌核就可证明这里发生的就是菌核病。如果再通过人工接种,证明它可以侵染菊花,那就肯定是菊花菌核病。   分离病原菌比较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组织分离法,即在无菌的条件下,切取带有病原的组织块,放在培养基上,让它生长;二是在无菌的条件下,从病组织上挑取病原。因为我们保存在冰箱里的病枝上见到了白霉,所以我决定从病组织上挑取病原。这样做比较省事儿,但是也有风险。就是容易被细菌污染,使分离工作失败。需要使用酸性培养基会抑制细菌的生长,于是我在6 cm直径的PDA培养基上加了1滴25%灭过菌的乳酸,用涂布玻棒摊平后,挑入菊花茎部长出的白霉,在25℃的培养箱中培养。3天后有新的菌丝长出,但是非常稀疏,我又将其转回不加入酸的PDA平板上。这时它长的很快,长出的菌落有?c发灰,第4天就在皿边长出了菌核,证明了它是菌核病(图6)。   为了证明它的侵染性,我使用了离体叶法对菊花进行了人工接种。接种使用的寄主是一种夏菊,分别采下它的嫩芽和叶片,在芽的基部斜削一刀,造成一个较大的斜面;再准备3个底部衬有3张滤纸的直径为9 cm的消毒培养皿,将芽和叶置入其中,加入少许无菌水后,再从培养菌核病菌的PDA平板上挑两块带菌的基物,贴在病叶及嫩芽的切面上。用未贴病菌而贴脱脂棉的作对照。3天后接种的芽的茎部腐烂,变为灰褐色,上面有许多菌丝;接种叶的叶柄也腐烂,变成了灰褐色,同时病菌还扩展到叶片的基部,使其变为灰褐色。第5天接种的嫩芽上长出了菌核(图7),而对照毫无变化(图8),由此证明了病菌对菊花的侵染性。   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分子病理学的手段对该菌种进行了验证。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菌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送到“上海生工”测序,序列经NCBI BLAST比对,与已报道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ITS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100%(NCBI登录号:FJ810516)。进一步利用MEGA 4.0软件,Neighbor joining方法构建了基于ITS序列的Sclerotinia属菌种的进化树(图9),结果待试菌种与S. sclerotiorum紧密聚合,表明该病原菌为S. sclerotiorum。   这时我还发现保存在2℃冰箱里从田间采回的病秧子上也长出了菌核。从几个方面证明了我们3月15日在那个菊花基地采到的死秧就是菊花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实际上我们对菊花菌核病并不陌生,记得近几年我在温室里拍摄大菊的花朵时就见过零星的病株。当时发病的部位主要是在花上,造成花瓣腐烂,同时还生出大量的白霉,在霉层里往往夹杂着黑色的菌核(图10)。但当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