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里赫特:在情感的流亡中唤醒精神寄托
我真的从来没有遇到这样让我感动的人,也好久没有这样激动过了。我觉得自己今天变了,变成了一个婴儿,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
一
这是傅聪在1954年给父亲长信中的一句结语,此封“家书”动笔的因缘是他日前终于见到了自己崇拜已久的俄国钢琴家里赫特。年轻的中国钢琴家在信中描绘出的激动情感超越了其他任何文字的心绪,兴奋洋溢的激情似乎从碎片般的话语里溜出纸片,直冲眼角。
我读着这段短小的文字,心中猛然起疑――傅聪与里赫特的那次交谈是如何开始的?他们怎么打招呼的?是否寒暄片刻?还是直接一句“Hello”打开话匣?我没有这份经历,也根本无法揣测。大小音乐会参加了不少,我却从来没有勇气走向后台,向演奏名家伸出双手:“你好,大师!”
虽然从未“面对”,却似乎片刻体会过面对之前的心理周折,也就妄想推敲音乐家彼时的那份紧张。作为对艺术充满好奇的留学青年,即将探访一位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师,那种感情当然是无法抑制的不安与悸动。?@体验与你认识一个新朋友,结识一个有趣的人,抑或发现一个艺术天才的感觉自然不同。舒曼巧遇勃拉姆斯,那是挖掘宝藏般的惊喜与欢愉;可诸如贝多芬见海顿老爹,拉赫玛尼诺夫见柴科夫斯基,霍洛维茨见斯克里亚宾就另有一番“滋味”了。我想,彼时的贝多芬、拉赫与霍洛维茨,应该与傅雷的心情更加接近。他们知道,前去拜访的这位(无论海顿、老柴、斯克里亚宾,还是里赫特),是自己在音乐中太过熟识的精神偶像。这份沉甸的“崇拜”,在面见大师的那一刻之前,几乎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走在去会面的路上,当然仿若巨石缠足般举步维艰。我想,年轻的傅聪也是怀着这样的不安,鼓足百般勇气,才最终胆敢迈开步伐的吧。这种无所谓年代,无所谓时间,在类似的情境中极其相似的心绪,似乎总是能够成为拜访者永恒的人生回响――那是艺术家忘不掉的记忆珍藏。
遥谈至此,看似依据灼灼,好像还是忽略了些什么。傅聪的这次拜访,除了崇拜者与被崇拜者的这层关系,似乎还要再多一层。这一层,可能在身份上携带着更多平等,却也因此在感情上更加沉重:
一个流亡者见到另一个流亡者。
两人会面的当年,是傅聪流亡欧洲的伊始。而对于里赫特来说,一种时代意义的精神流亡在他的青葱岁月就已悄然发生。若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往后推,这流亡的广度几乎涵盖两位钢琴家一生的轨迹,并终使两人在不同时间节点上鬼使神差般地有着巧合的命运――他们眼看父亲的离世,面对不能接受的事实,却毫无挣扎之力。
这流亡的代价,是常人无法体会的灵魂灾难。
二
《里赫特演奏巴赫》是我最早购买的一批里赫特CD中的一张,可我早就忘记它的存在了。直到几天前在美国广播中听到用熟悉质感演奏出来的巴赫的《F大调意大利协奏曲》的行板――略带稚气,又雄心勃勃,还有最让人无法释怀的那股难以抑制的凄冷萧条。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意境也莫过于此吧。
翻出这张唱片,端详与音乐内容十分契合的CD封面――钢琴家孤独的深色背影,仿若在荒芜乡村蹒跚前行的年迈绅士。照片描绘的情形不禁使人想起纪录片《里赫特:谜》(Richter: The Enigma)开头的黑白影像:老里一席黑色貂绒,步履沉重地走过飘满雪片的小路。他的身体穿过我们的眼睛,而我们的眼睛,竟随之开始追踪他幽灵般的背影。这段看似简短的影像几乎暗示了整个纪录片的“剧情”――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一个与观众共同觅寻的心灵旅程。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我在这儿要斗胆尾随一句:若当真有艺术史,也是艺术家的历史,是一段段关于艺术的人生旅程。记得纪录片片头那短小黑白影像的背景音乐是舒伯特著名的D.960。真奇怪,如此回顾起来,竟与在广播中听到的巴赫模糊交叉,一时分不清你我。两折行板,一个是凤凰涅的巴洛克,一个是遁入随想的浪漫主义,在里赫特手中弹出来,居然意境神似,难辨雌雄。
此刻乐音、照片、影像全部纠结一体,我蓦然闯入艺术家在过往时空中行走的流亡心路。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T heo Angelopoulos)有部电影叫《尤利西斯的凝视》(Ulysses’ Gaze),我起初一直不懂这漫长影片充斥着无数纪录片式长镜头究竟是什么意思。直至看到一个画面:汽车在荒凉的雪景中行驶,我们随着镜头的眼睛透过车窗,随机“浏览”四处穿梭、居无定所的流民。这才读懂片名《尤利西斯的凝视》――一个流浪者的观看。意义退居次席。体验!体验才是影像最摄人心的宗旨。这长镜头的缓慢叙述,目的是给你最直观的流亡体验。安哲说过,这部电影关于战争。但整片看下来,我们从未直面战争,尽是肆意看观无数战后留下的败落萧条与流离失所。更有深意的是,路途中偶遇的女人居然都是一副面孔,她们的脸庞来自主人公儿时的回忆。这显然不是魔幻现实的荒诞阐述,而是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