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反射弧结构功能的教学设计】
关于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蔡国栋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453007)
摘要: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都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不容易通过理性的思维达成学习目标。用学生都熟悉的台式机电脑作为模型,模拟反射弧的的各部分结构,可以使书本知识直观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以此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练习,强化学习,灵活运用,学以致用。
关键词 反射弧;电脑;模拟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章第1节第二课时。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并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牢固掌握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才能灵活的运用这一知识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正常的或异常的反射现象。
二、学情分析
本教材面向初一学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主要是感性认知,理性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在学习生活中容易接受看到的,不容易理解理性的推理知识。
反射弧的结构对于初一的学生来时比较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够通过识记的方法记住反射弧的各部分结构甚至是它们的功能。虽然学生也可以掌握这个知识点,但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难以达到灵活运用、学以致用。若是能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模拟反射弧的结构,学生的学习将比较轻松,优化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说出家庭用的台式机电脑都有哪些结构组成,并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台式机电脑由五部分结构组成:键盘、键盘线、主机、数据线和显示器组成。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电脑的五部分结构可以用来模拟反射弧的那些结构。
3.结合电脑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小组内合作学习,说出反射弧的五部分结构的功能。
感 受 器:感知外界信息;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感知的信息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接受刺激信息,处理并发出新的信息;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发出的信息传至效应器;
效 应 器: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4.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出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后,在小组内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正常的反射现象(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等)和异常的反射现象(如:下肢瘫痪、当手遇到火是不能缩回等)。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练习,能够强化学生对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功能的学习,达到灵活运用,学以致用。
5.进一步探究,当反射弧个结构中其中一部分结构出现异常,而其她部分正常情况下,当身体接受到某种刺激后,反射活动将会出现什么异常状况。
感 受 器:不能感知外界信息;
传入神经:感受器能感知的信息,但不能将信息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无法接受刺激信息,处理并发出新的信息;
传出神经:有感觉但是不能将神经中枢发出的信息传至效应器;
效 应 器:有感觉但是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功能的个性化认识和理解。既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提升了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效果
1.用电脑作为模型学习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是学习内容直观化,更容易接受。
电脑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并且学生在初一的学习中都已经学习过电脑的组成个相应的工作原理,对电脑又非常的熟悉,且电脑的的工作原理与反射弧的工作原理又比较相似。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脑作为模型来模拟反射弧,学生从直观上可以感知到反射弧,充分的发挥个人的感性认知特点,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2.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高效的达成目标,提升能力,生成智慧。
通过个人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切身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的接受知识,生成新知识。在学习中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在老师引导下合理的转换听、看、说、想、做、动、静七要素,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高效达成目标,生成智慧。
3.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1
←传出信息
传入信息→
显示信息
接收、处理、发出信息
感知信息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