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中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中心 从北半球的炎夏突然跨入南半球清冷的早春,赵建华并无不适之感。在离开7年后,今年8月,他再次回到了曾经学习、工作了十几年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光伏研究中心。这一次,他是领命而来,作为中电光伏的CTO,他需要回到母校,从年轻的师弟学妹中延揽一批才俊,以充实中电的研发梯队。   和赵建华一样,离开后不论是加盟新主还是自主创业,毕业后依然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中心合作的大有人在。自上世纪80年代起,30年间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中心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撑起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如今,在屈指可数的几大领头光伏企业中——尚德、中电光伏、英利、赛维LDK都有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生的身影。这些在中国光伏产业叱咤风云的人物,均曾就学于这所和中共建政同年的大学。   “新南威尔士光伏帮”,这群散落在中国光伏大棋盘中的耀眼群星,其成员均师从于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太阳能科学家,有着“太阳能之父”之称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Martin Green),这里有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施正荣、赵建华、王艾华、戴熙明、张光春、蔡世俊、郑广富、云飞、汤应辉、宋登元、姚国晓。   他们是这样一批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澳留学,毕业后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一名优秀的研究员,然后在中国光伏发展大潮中归国,加盟企业出任CTO,传播来自澳洲的光伏技术流。其中的佼佼者,则艰辛创业,随即如童话般一朝功成,享受来自华尔街的青睐,登陆纽交所或纳斯达克,开辟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时代。   30年来,马丁和他的中国门徒,凭借细腻精密的技术流,奏出中国新能源史上罕见的澳洲旋律。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而在新的光伏纪元来临之际,他们又将遭遇怎样的挑战?   历史的偶然   从悉尼的闹市驱车20分钟就能到达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此时虽去冬未远,但阳光宜人。1974年,一个叫马丁·格林的人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成立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小组,专注硅太阳电池的研究。在弟子们看来,马丁·格林的这一举动颇具战略眼光。太阳能电池进行大规模利用,必须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作为地壳上含量第二的元素,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打破了原材料的限制。而在此背景下,世界上第一个光伏与太阳能工程学专业成立。   1985年,马丁带领的团队把硅片的光电转化效率提高到20%。正是这一年,一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走进了马丁·格林的实验室,他就是现为中电电气光伏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的赵建华。赵建华从山东工业大学来到澳大利亚,并于198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而后一直在该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进入马丁·格林的实验室是历史的偶然。我在南京工学院读硕士时申请了出国,当然也向马丁·格林——我课题领域内世界权威专家提出了申请,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当时第一个给我回了信。”赵建华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在进入实验室三年后,赵建华遇到了扬中老乡施正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风潮已经席卷全国。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生毕业后留下工作的施正荣一直筹划出国。接到三所学校通知书的他,选择了每月有100澳元补助的昆士兰大学。入校后,研究条件差,令施正荣大失所望,于是另谋出路。后来,他联系新南威尔士大学并转入。   1989年,施正荣访问学者的生涯即将结束。他敲开了这所学校中科研经费最多的马丁·格林教授的大门,由此进入了太阳能领域。   和赵建华专注的高效太阳能电池不同,施正荣看中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施正荣的眼中,降低成本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太阳能电池的唯一路径,由此,必须减少硅的用量。1990年,施正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让薄膜长在了玻璃的衬底上。   和施正荣一样,赵建华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9年,赵建华和他的夫人王艾华博士创造了单晶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24.7%和多晶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19.8%的世界记录,夫妇俩保持的单晶硅太阳电池转率世界记录直到现在未被打破。而此前,20%的效率是否是晶硅电池极限一直是人们在讨论的问题,赵建华的实验结果适时地终结了这个争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光伏市场还没有启动。远离市场的光伏研究枯燥、艰苦,甘耐寂寞、勤勤恳恳的赵建华和施正荣给马丁·格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大弟子,像被掌门人寄以高度期许的大师兄,成为师门的模范,这也为后来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接收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埋下了伏笔。   教父马丁   “赵建华和施正荣都是有天赋的人,正是他们给我留下的积极印象使得我们的实验室愿意接收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 马丁·格林教授对《能源》杂志记者这样说道。   马丁·格林教授现任新南威尔士大学超高效光电学研究中心执行研究主任,作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权威,获得无数荣誉,并于2002年获得“瑞典正确生活方式奖”(诺贝尔环境奖),被誉为“太阳能之父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