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抛刀岭大型斑岩型金矿特征简介.docVIP

池州抛刀岭大型斑岩型金矿特征简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池州抛刀岭大型斑岩型金矿特征简介

池州抛刀岭大型斑岩型金矿特征简介 (本简介为段留安等2014.《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文章与抛刀岭核实报告综合) 池州市抛刀岭金矿采矿许可证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5月颁发,号为C3400002011034110118737,有效期自2012年5月24日至2015年5月24日。斑岩型铜金矿床是铜或金矿床最重要的工业类型之一],一些富金矿床金储量可达300-2500t。在北美科第勒拉造山带斑岩型铜矿床约占各类铜矿总储量的80%斑岩型金矿床约占各类金矿床总储量的60%]。1905年在美国犹他州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斑岩型铜金矿(Bingham金储量933t),1972年Sillitoe建立了经典斑岩铜成矿模型] ,随后在环太平洋陆续发现一大批超大型富金斑岩矿床如印度尼西亚Grasberg (2500 t)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与洋壳俯冲有密切联系的岛弧及陆缘环境],也可以形成于碰撞造山带中]。抛刀岭金矿位于池州南部约km,采矿权面积1.48km2。为大型金矿床。安徽省共发现金矿70余处,其中大型金矿4处除铜陵天马山层控矽卡岩型金矿约26吨为独立岩金矿外,其它均为伴生或共生岩金矿]。抛刀岭金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首个斑岩型金矿床,有着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1、区域地质背景 池州矿集区处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聚区与九瑞矿聚区之间,位于扬子板块的北东缘,大别造山带与江南地块之间的下扬子台褶带中,属于贵池-繁昌断褶束中段(图1a)。区域上自中三叠世沉积了以碳酸盐建造为主、碎屑岩建造为辅的一套地层。近东西向的基底断裂和印支运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带组成了本区主要构造格局,燕山运动使早期形成的褶皱、断裂及其配套的构造组合进一步进行了强化、解体及组合,伴随而来的高碱钾的中、酸性岩浆活动频繁,为本区内生金属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来源、热液及成矿空间(图1b)。 图1 池州市抛刀岭金矿区域地质图 Fig. 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the Paodaoling ore district in Chizhou 2、矿区地质特征 该区位于小福岭-自来山倾伏背斜西南段北西翼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岩活动为该区提供了较好的成矿条件和空间(图2)。 2.1 地层 该区地层划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纪地层,其中以其下统高家边组(S1g)的粉砂质页岩为主。矿区北西部有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和上统茅山组(S3m)的砂岩、砂质页岩,矿区北西部与花园巩岩体接触部位出露少量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和底砾岩。矿区内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55°]。 受岩体侵入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地层分布错位明显受后期构造、热液活动的影响,地层普遍发育硅化、黄铁矿化],局部地段构成含金砂页岩破碎带型和含石英细脉砂页岩型金矿体。2.2构造 2.2.1 褶皱 主要为小福岭-自来山背斜,该背斜为一由NE向SW至抛刀岭倾伏的背斜构造。背斜总体呈NE70°方向延伸,其中自来山至抛刀岭段长9.5km,宽约7km。奥陶系、志留系组成背斜轴部,两翼分布泥盆系至三叠系各组地层。背斜两翼沿构造软弱面常发育纵向逆断层,主要分布在泥盆系与石炭系、二叠系之间,纵贯全区,由于断层逆冲结果,致使两翼石炭系、二叠系部分地层缺失,沿断裂带常有岩脉或岩体侵入,有的地段形成矿(化)体。此外,两翼由于受到新华夏系及东西向断裂的扭错,发育横断层或横斜断层,将两翼地层切割为数段形态特征及方向不一的断块]。2.2.2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以北东向断裂为主(F1、F2、F3),次为北西向断裂(F4、F5)(图2)。此外,北东、北西两组节理裂隙发育。区内北东向断裂及节理裂隙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北西向断裂分布与该区西部,规模相对较小,对英安玢岩影响有限或破坏不大。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分述如下]: a、北东向断裂 F1断裂:长约1700m,斜切了高家边组、坟头组和茅山组等地层,为英安 图2,池州市抛刀岭金矿矿区地质图 玢岩岩体的北西部边界断裂。断裂带走向35°,倾向NW,倾角70-78°,沿断裂带有角砾岩分布,宽30-50m,早期为左旋压扭性断裂,晚期有张性活动,为主要的控岩构造。F2断裂:位于矿区中部,地表出露长度440m,总体走向31°,倾向NW,倾角70-75°,沿断裂带有宽3-7m的角砾岩分布,具有左旋压扭性特征。F3断裂:为矿区南东部的边缘断裂,为第四系所覆盖。 构造 矿区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尤其在英安玢岩岩体内受左旋压扭应力的作用,形成密集的北西、北东两组网脉裂隙,为后期的矿液充填提供了容矿空间。 此外,在岩体中下部靠近下接触带(F2)附近发育有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0-80°的角砾岩带,与北东向密集节理同时形成,但裂隙规模大些,并有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