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稀有动物.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稀有动物

中华鲟 中文名 中华鲟【zhōnghuáxún】 界 动物界 纲 硬骨鱼纲 科 鲟科 种 中华鲟 别 称 鲟鱼、鳇鲟、大癞子、黄鲟、着甲、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 二名法 Acipenser sinensis 拉丁学名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门 脊索动物门 目 鲟形目 属 鲟属 亚 纲 辐鳍亚纲 现状; 中华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活化石。 中华鲟体型修长,体纺锤形,头尖,头顶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横裂。口前吻腹有2对须。体被5列骨质化硬鳞,背部1列,体侧及腹侧各2列。尾鳍为歪形尾,上叶长,下叶短。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仔鱼随波逐流至长江下游和河口滩涂索饵肥育生长,幼鱼移至浅海区生长,直至达性成熟。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被称为“长江鱼王”。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 食性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 在长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鱼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生活地点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摄食只以浮游生物、 中华鲟植物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中华鲟具有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回来了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中华”二字。 珍稀中华鲟   4月16日,武汉东湖海洋世界接收到一条金黄色的中华鲟,令人大开眼界。据了解,该中华鲟约2岁,体长90厘米,体重8斤,由一位市民送到作为武汉水生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东湖海洋世界园方。   经水生物专家刘仁俊教授观察,该金色中华鲟疑似中华鲟与俄罗斯鲟鱼杂交品种,在繁殖过程中黑色素基因遗失,导致颜色呈现为金黄,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并在鱼类基因研究上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依据。 图片 中华鲟 现在有却有人来吃这些国宝! 濒临灭绝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相关科研机构开始对该江段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展开监测。多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多集中在11月中旬,少数年份会在11月下旬。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在2013年12月27日下午结束了联合监测活动。结果显示,2013年仍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这是近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我们从10月31日起就开始进入中华鲟核心保护区中华鲟产卵地附近进行监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刘志刚表示,监测范围为葛洲坝水电站坝下15公里江段内。在为期58天的监测中,尽管几家科研单位综合采用了水下摄影、水下声呐探测、走访渔民和组织人工观察等多种途径,但始终未能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2013年9月13日,新华网宜昌电,受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专项调查,重点对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情况及现有资源状况进行调查。记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