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入民间文化 对话传统唱腔
【摘 要】“云南大理白族村落的音乐多样性调查”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的课题。课题已经进入深入的田野调查阶段。此次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对原云龙县文化站长、云龙县吹吹腔抢救保护项目负责人马建强老师进行访谈,试着从洞经音乐、吹吹腔等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的保护抢救和发展情况做一个较细致的理清。
【关键词】云龙县吹吹腔;马建强;访谈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58-02
时间:2015年11月28日
地点: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文化馆
访谈人:周书林
被采访人:马建强
周书林(以下简称周):今天,有幸请到云龙县原文化站站长、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负责人马建强老师,我们深感荣幸。请马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白剧和吹吹腔在云龙县的现状。
马建强(以下简称马):云龙县是白剧文化艺术之乡,在老百姓中间承认的还是吹吹腔。白剧是在城市里被搬进剧场的,在农村乡野间,百姓看的还是吹吹腔。云龙白族吹吹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在白族土著先民创造的原始歌舞的基础上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结晶。吹吹腔从明代就开始有演唱记录,有500多年的历史,比京剧还早几百年。
周:能给我们介绍下吹吹腔吗?现在会唱吹吹腔的人还多吗?
马:“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板凳戏”,是中国少数民族白族传统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流行于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白族聚居县。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300余本。内容少数是白族的,多数是汉族的。现在来讲,我们的方向是先不求发展,先力争把这种原汁原味的唱腔保留下来。我们申请了一个省级的保护项目,有220多名民间艺人共同参与保护。我们现在请有经验的老艺人当老师,给年轻的艺人传授。
周:请你谈一谈诺邓的洞经音乐的历史。
马:诺邓的洞经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我们今天日益远逝的众多传统文化形式中当属濒危之列。洞经,是一种道教音乐形式,云南自唐代以来便有道教音乐传入,到了明初方有洞经音乐的兴起。洞经音乐并非诺邓独特,不过诺邓的洞经音乐是有一定典型性的。作为滇西北最古老的村邑,作为古代盐(茶)马古道的中心,它至今保留着大量明清民居建筑和道教庙宇宫观。而在这种文化中充当前台角色的道教科仪音乐就自然具备更深刻、更凝练、更典型、更普及、更生动的特性了。
周:我在跟诺邓洞经演奏的乐手交谈时,了解到您为保留记录乐谱,花费了不少心力。
马:因为我学过公尺谱,所以你看到的那些乐谱就全部是我手记的。云龙县在民国的时候成立了第一支洞经乐队――大洞古乐会。云龙的洞经有两种形式,在盐井一带,沿用唐代大洞经来宣扬道教的教义;在山区,洞经已经完全形成了民间音乐组织,在各个山头都有白族的洞经音乐。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演出时去掉了仪式的部分,不焚香,不磕头,只是吹奏演唱。
在盐井,每年12月4日都要搞一次吟唱会,诺邓、石门、天井、大井、宝丰还有其他乡镇的大的洞经小组都要过来参加。这时,百姓会去祷告,祈祷家中读书人步步高升,家人平安。
周:请您介绍一下洞经音乐在大理的分布情况。
马:在巍山、剑川、鹤庆这几个地方还有分布。大理自治州有五个县是白族,这五个白族县城都有洞经音乐的分布。有些地区,白族、彝族、傈僳族混居,文化互相渗透,所以有一些彝族、傈僳族也参加洞经乐队,但是主要的还是白族。因为在历史上,洞经音乐参加的成员都是有知识的阶层,比较清雅。以前不叫洞经乐队,叫做桂香会。参加桂香会的,如果不是知识分子阶层,至少都是乡绅等,在地方上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士。
周: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方面,您现在有什么计划呢?
马:我现在首要就是把诺邓的洞经音乐录制出来,每家每户都可以播放,让外来的游客听到地方的民族音乐,能感受到诺邓的人文。把诺邓的古建筑、古桥梁、风光全部做到光碟里面,做成伴手礼,想让大家领略到人文的诺邓。
周:您的第二步计划是什么?
马:第二步计划就是恢复戏台,让外来的人能看到洞经表演。提起云龙,很多外面的人只知道霸王鞭、芭蕉鼓,其实这些都是汉族地区流传过来的,不是本土的。我们世世代代在山区生活,就是同大自然作斗争,在劳作中模仿野兽,非常淳朴,这种白族山区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力格高”。山区气候冷,必须烤火,大家劳作后围着火跳舞、歌唱。
周:这和锅庄的形式相似。
马:对,相似的形式,但各个民族的审美不同。让别人了解民族的时候不能和它的民俗分开,就像白族吹吹腔,它不能和白族的信仰分开,这是老百姓对大自然,对神灵的敬畏之心的表现,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力格高”也是山区百姓精神寄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