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PPT地基应力及变形.ppt

  1.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PPT地基应力及变形

讨论:地下水上升和下降对自重应力有何影响? 例1,地面下第一层粉质粘土厚6m, 地下水位在地面下3.6m,第二层土为粘土, 地面下9m处为不透水层,绘出自重应力分布图。 §2-2 基底压力 基底压力:基础底面传递给地基表面的压力,作用于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上 §2-3 地基附加应力 附加应力:建筑物的荷载在土体中产生的在原有应力基础上的应力的增量。 四、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中心点下地基附加应力 二、压缩曲线和压缩性指标: 用金属环刀取天然结构原状土,置于圆筒形压缩容器的刚性护环内,无侧向变形,逐级加压,测定各级压力作用下土样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 (三)压缩模量(侧限压缩模量): 土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与相应的应变增量之比值。 三、土的变形模量:E0 (一)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设备: 加荷稳压装置:承压板,立柱,千斤顶及稳压器 反力装置:地锚系统,堆重系统 观测装置:百分表,固定支架 承压板0.25~0.50m2,基坑宽≮3倍承压板宽(或直径) 现场载荷试验 第一级荷载:接近开挖试坑所卸除的土重,与其相应的沉降不计 ? 以后每级荷载增重,较松软土10~25Kpa, 较硬密土50~100Kpa 加荷等级≮8级 最大加载量≮2荷载设计值 地基破坏的判定 (1)明显侧向挤出或发生裂纹 现场载荷试验 地基破坏的判定 (1)明显侧向挤出或发生裂纹 (2)荷载增量很小,沉降急剧增加, (3)某级荷载增量下,24小时内沉降不能稳定 (4)s/b0.06的荷载作为破坏荷载 现场载荷试验 (三)旁压试验: 竖向加载 水平加载 (四)土的弹性模量 土体在无侧限条件下瞬时压缩的应力应变模量----E 超固结土(假定p2pc): 3、规范修正公式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地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三、地基沉降的弹性力学公式 §2-6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三、有关沉降-时间的工程问题 1、求某一时刻t的固结度与沉降量 2、求达到某一固结度所需要的时间 3、根据前一阶段测定的沉降-时间曲线,推算以后的沉降-时间关系(自学) 1、求某一时刻t的固结度与沉降量 2、求达到某一沉降量(固结度)所需要的时间 H Δh 砂层,承压水 粘土层 γsat H Δh 砂层,排水 γsat (2) 稳定渗流条件 1.自重应力情况 向上渗流 向下渗流 土水整体分析 A 向上渗流: 向下渗流: 1.自重应力情况 H Δh 砂层,承压水 粘土层 γsat 渗流压密 渗透压力: 2. 附加应力情况 简单的情形: 外荷载 附加应力σz 土骨架:有效应力 侧限应力状态 孔隙水:孔隙水压力 超静孔隙水压力 (1) 侧限应力状态及一维渗流固结 实践背景:大面积均布荷载 p 不透水岩层 饱和压缩层 σz=p p 侧限应力状态 (1) 侧限应力状态及一维渗流固结 2.附加应力作用情况 物理模型: 钢筒——侧限条件 弹簧——土骨架 水体——孔隙水 带孔活塞——排水顶面 活塞小孔——渗透性大小 初始状态 边界条件 渗透固结过程 p 一般方程 p (1) 侧限应力状态及一维渗流固结 2.附加应力作用情况 p p p 附加应力:σz=p 超静孔压: u = σz=p 有效应力:σ’z=0 渗透固结过程 附加应力:σz=p 超静孔压: u p 有效应力:σ’z0 附加应力:σz=p 超静孔压: u =0 有效应力:σ’z=p 2、计算公式 一、单一土层一维压缩问题 (b)e-lgσ′(p)曲线 优点: 可使用推定的原位土压缩曲线; 可以区分正常固结土和超固结土并分别进行计算。 正常固结土: 超固结土(假定p2pc): pc p p pc p2 p 1、基本假定和基本原理 理论上不够完备,缺乏统一理论;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是一个半径验性方法。 二、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a)假设基底压力为线性分布 (b)附加应力用弹性理论计算 (c)只发生单向沉降:侧限应力状态 (d)只计算固结沉降,不计瞬时沉降和次固结沉降 (e)将地基分成若干层,认为整个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为各层沉降量之和: d 地面 基底 2、分层总和法 二、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a)计算原地基中自重应力分布 (b)基底附加压力p0 p p0 ?d ? p0 = p - ?d (c)确定地基中附加应力?z分布 自重应力 附加应力 (d)确定计算深度zn ① 一般土层:σz=0.2 σcz; ② 软粘土层:σz=0.1 σcz; ④ 基岩或不可压缩土层。 沉降计算深度 σcz从地面算起; σz从基底算起; σz是由基底附加应力 p-γd 引起的 二、地基最终沉降量分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