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炼乳的生产.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4 炼乳的生产

4.1.1 微生物性变稠 由于芽胞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繁殖以及代谢,产生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丁酸、琥珀酸和凝乳酶等,从而使炼乳变稠凝固,同时产生异味,并且酸度升高。 防止措施:严格卫生管理和进行有效的预热杀菌;尽可能的提高蔗糖比(但不得超过64.5%);制品贮藏在10℃以下。 4.1.2 理化性变稠 理化性变稠其反应历程较为复杂,初步认为是由于乳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从溶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所致。 理化性变稠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预热条件 预热温度与时间对变稠影响最大,63℃,30min预热,可使变稠倾向减小,但易使脂肪上浮、糖沉淀或脂肪分解产生臭味;75~80℃,10~15min预热,易使产品变稠;110~120℃预热,则可减少变稠;当温度再升高时,成品有变稀的倾向。 (2) 浓缩条件 浓缩时温度高,特别是在60℃以上容易变稠。 浓缩程度高乳固体含量高,变稠倾向严重。 (3)蔗糖含量 蔗糖含量对甜炼乳变稠有显著影响。提高蔗糖含量对抑制变稠是有效的,特别是在乳质不稳定的季节。 (4)盐类平衡 一般认为,钙、镁离子过多会引起变稠。对此可以通过添加磷酸盐、柠檬酸盐来平衡过多的钙、镁离子,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减少钙、镁离子含量,抑制变稠。 (5)贮藏条件 产品在10℃以下贮存4个月,不致产生变稠倾向,但在20℃时变稠倾向有所增加,30℃以上时则显著增加。 (6)原料乳的酸度 当原料乳酸度高时,其热稳定性低因而易于变稠。 生产工业用甜炼乳时,如果酸度稍高,用碱中和可以减弱变稠倾向,但如果酸度过高,已生成大量乳酸,则用碱中和也不能防止变稠。 4.2 脂肪上浮 脂肪上浮是炼乳的粘度较低造成的。 要解决脂肪上浮问题可在浓缩后进行均质处理,使脂肪球变小,并控制炼乳粘度,防止粘度偏低。 4.3 块状物质的形成 甜炼乳中,有时会发现白色或黄色大小不一的软性块状物质,其中最常见的是由霉菌污染形成的钮扣状凝块。 钮扣状凝块呈干酪状,带有金属臭及陈腐的干酪气味。 在有氧的条件下,炼乳表面在5~10d内生成霉菌菌落,2~3周内氧气耗尽则菌体趋于死亡,在其代谢酶的作用下,1~2个月后逐步形成钮扣状凝块。 控制凝块的措施: 1.加强卫生管理,避免霉菌的二次污染; 2.装罐要满,尽量减少顶隙;采用真空冷却结晶和真空封罐等技术措施,排除炼乳中的气泡,营造不利于霉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3.贮藏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下并倒置贮藏。 4.4 胀罐 (1)细菌性胀罐 甜炼乳在贮藏期间,受到微生物(通常是耐高渗酵母、产气杆菌、酪酸菌等)的污染,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使罐膨胀,此为细菌性胀罐。 (2) 理化性胀罐 物理性胀罐是由于装罐温度低、贮藏温度高及装罐量过多而造成的。 化学性胀罐是因为乳中的酸性物质与罐内壁的铁、锡等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氢气所造成的。 防止措施在于使用符合标准的空罐,并注意控制乳的酸度。 4.5 砂状炼乳 砂状炼乳系指乳糖结晶过大,以致舌感粗糙甚至有明显的砂状感觉。 一般来说,乳糖结晶应在10μm以下,而且大小均一。如果在15~20μm之间,则有粉状感觉,在30μm以上则呈明显的砂状。 为防止此类缺陷应对 (1)晶体大小应在3~5μm,晶种添加量应为成品量的0.025%左右; (2)晶种加入时温度不宜过高,并应在强烈搅拌的过程中用120目筛在10分钟内均匀地筛入; (3)贮藏温度不宜过高,温度变化不宜过大,也可对冷却速度、蔗糖比(不超过64.5%)等因素进行控制。 4.6 糖沉淀 甜炼乳容器底部有时呈现糖沉淀现象,这主要是乳糖结晶过大形成的,也与炼乳的粘度有关。 若乳糖结晶在10μm以下,而且炼乳的粘度适宜,一般不会有沉淀现象出现。此外,蔗糖比过高,也会引起蔗糖结晶沉淀,其控制措施与砂状炼乳相同。 4.7 钙沉淀 甜炼乳在冲调后,有时在杯底发现有白色细小沉淀,俗称“小白点”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酸钙。柠檬酸钙在炼乳中处于过饱和状态,所以部分结晶析出。 甜炼乳中柠檬酸钙的含量约为0.5%,相当于炼乳内每1000mL水中含有柠檬酸钙19g。而在30℃时,1000mL水仅能溶解柠檬酸钙2.51g。 控制柠檬酸钙的结晶,同控制乳糖结晶一样,可采用添加柠檬酸钙作为晶种。柠檬酸钙胶体的添加量一般为成品量的0.02%~0.03%。 4.8 褐变 甜炼乳在贮藏中逐渐变成褐色,并失去光泽,种现象称为褐变。 通常是美拉德反应造成的。用含转化糖的不纯蔗糖,或并用葡萄糖时,褐变就会显著。 为防止褐变反应的发生,生产甜炼乳时,使用优质蔗糖和优质原料乳,并避免在加工中长时间高温加热,而且贮藏温度应在10℃以下。 4.9 蒸煮味 蒸煮味是因为乳中蛋白质长时间高温处理而分解,产生硫化物的结果。 蒸煮味的产生对产品口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