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警政思想及其实践.docVIP

中国古代“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警政思想及其实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警政思想及其实践

(二) 中国古代的“礼乐刑政,综合为治”警政思想及其实践 “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既是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概括、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概括,也是对中国古代警政思想及其实践的高度概括。 1、什么是“综合为治”:孔子的故事 什么是“综合为治”呢?简单的讲,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我们先来看一个孔子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鲁国的执政季孙任命孔子担任负责司法审判的司寇。一天,有一对父子前来诉讼,孔子把两人关了起来,三个月都不审理。父亲受不了,就要求止讼。孔子就将二人释放了。季孙知道后,很不高兴,说:孔子骗我啊!他不是极力主张孝道吗?儿子居然与父亲对簿公堂,显然不孝,应该杀掉才对啊,怎么能不处罚呢?孔子听说季孙的牢骚后,感叹说:不教育百姓行孝,却以不孝治罪,这是滥杀无辜;百姓不孝,原因是在上的不行教化,罪不在民。因此,孔子主张:处理案件,首先要以道德教化疑犯,不行,再以贤人事迹劝说,再不行,才以刑罚威胁。“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这事被后人概括为“教而后诛”。从这个故事来看,孔子推崇道德教化,但并不反对依法处罚,只是强调依法处罚必须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才能让百姓信服。因此,孔子是主张道德教化和法律处罚并用的,而不是单一的道德教化,正如孟子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从综合多种手段这个意义上来讲,“综合为治”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文明之初。据说舜在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曾赞扬担任“士”之职的皋陶,能“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即能以刑罚辅助教化,刑教并用,维护好社会治安。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明刑弼教”。西周初年周公又提出“明德慎罚”,“明德”就是要求统治者道德上能够自我克制,勤于政事;“慎罚”就是对刑罚的运用要谨慎、公正。明刑弼教、明德慎罚就是“综合为治”的最早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社会秩序,诸子百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警政思想,如:儒家主张德政,法家主张以“法制”,墨家主张“兼爱”、“交相利”,道家主张“无为”。但是在相同的历史大背景下,诸子百家又继承了以往“综合为治”的传统,在长期的争鸣过程中,彼此都取长补短,呈现融合、综合的趋势。如儒家强调德政,但也承认刑罚的作用;法家“尚法”,但秦王朝也倡尊“礼义”,注意教化,端正风俗;名家主张刑名法治,但也吸收道家无为思想;道家主张无为,但也兼收法家、儒家治国主张;而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杂家,更是兼纳各家的主张。这为汉代司马迁总结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司马迁的总结 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制”,实行重刑主义,轻罪重罚,遭到了民众的激烈反抗,迅速灭亡。汉代思想家在思考秦代灭亡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先秦以来的诸子治国思想,提出“综合为治”的主张。西汉前期陆贾、贾谊、晁错等人的政治主张里均含有“综合为治”的意思,但明确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学家,著有《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乐书》中,司马迁从理论上阐述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思想。他写道:“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这两句话的大意是:礼是用来引导民众的志向,乐是用来和谐民众的声音,政是用来整齐规范民众的行为,刑罚是用来预防民众的违法犯罪,礼、乐、刑、政四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使民众的行为不邪僻,同心同德,从而达到治理之道(王道)。司马迁所说的“礼乐刑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伦理道德、音乐艺术、律令刑罚、行政管理,这四者都是达到治理状态必须要用的手段。在《史记?乐书》里,司马迁还详细论述了礼、乐、刑、政何以能达到治道。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里,司马迁结合西汉初年政府的治理实践,进一步发挥“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思想。如在《酷吏列传》,针对汉初的酷吏,他评论说:一方面,法令是治理的工具,却不是达到治安的根本手段,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因此,实现治安,在于道德,而不在法律的严酷;另一方面,在治安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在《循吏列传》,他评论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