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珍贵的舞蹈画面_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docxVIP

一幅珍贵的舞蹈画面_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幅珍贵的舞蹈画面_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一幅珍贵的舞蹈画面——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李露露在《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中, 展出一件青海省同德出土的舞蹈盆, 给我 留下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 1973 年曾在青海大通上 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地出土一件舞蹈 盆, 俗称大通舞蹈纹彩陶盆, 在陶盆内 壁上有三组人物画, 每组 5 人, 共 15 人, 人物呈并肩携手, 连臂踏歌的形象, 在三组舞蹈之间以内向弧线纹、 柳叶纹为 衬托, 巧妙地烘托出在美好的环境里, 人 们挽手欢舞的情景 (图一)。①。该文物引 起考古学家、 美术史家的高度评价。 出 人意外的, 在 1995 年在该省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文化遗址第 157 号墓又发 现一件精美的舞蹈盆 (图二)。该盆为泥 质红陶, 大口, 侈唇, 小平底。高 1215 口径 2218 厘米, 红黑彩, 也在内壁绘有 舞蹈图案, 但只有两组, 一组 13 人, 另一组 11 人, 共 24 人, 都是手挽手的跳 舞形象。两组人像间是以折线、斜线、圆 点纹相隔, 下绘四道弦线, 使平面丰满, 结构生动, 线条洗练, 富有感染力, ②也 是一件稀世珍宝。事实上, 目前已发现的舞蹈盆不只 这些。1991 年在甘肃武威南郊新华乡磨 嘴子遗址采集到一件, 上有两组手拉手的舞 蹈人, 每组 9 人 (图三) , 没有发辫, 头、腹 部以圆球表现, 下肢为三股竖线。③在 1994 年日本出版的《中国の 》一书中也载图 1有一个舞蹈盆 (图四) ,舞蹈人, 看不出发饰,手, 错步而舞。④。绘有三组, 每组 5 位下身似有尾饰, 手拉如果把大通舞蹈盆与同德舞蹈盆比较一·13·出, 彩陶舞蹈盆所描述的舞蹈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圆圈舞, 相当于西南民族还保留的 踏锅庄。 这种分析是可信的。舞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一 定节奏、 有组织而又优美的人体动作来反映 生活, 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两个舞蹈 盆为此提供了物证。首先, 这是一种集体性舞蹈。无论是 15 人, 还是 24 人, 都是多人集 体跳舞的反映, 他们手拉手, 连臂踏歌。 在 史前社会, 生产力低下, 单人是无法生存的, 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才能维持生存, 而当 时是以血缘为纽带所组成的氏族、 家族正适应了上述要求, 他们共同劳动, 集体消费, 反 映在舞蹈艺术上, 也流行集体舞蹈, 这是史 前舞蹈的突出特点。第二, 这是一种环形圈舞。 在一个浑圆的盆内壁上, 有机地绘有 15个或 24 个人欢舞的场面, 布局合理, 前呼后 应, 并排环绕, 面向中央, 这不是一种人为 想象而设计的, 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环舞的 现实反映。在史前生活中, 先民们有许多圈围的方式。 在狩猎中, 人们先把一座山或一片树林 包围起来, 手举火把, 手持弓箭, 围歼野兽 于山顶, 这就是“围猎”、“打围子”的来历。 在饮食习俗中, 人们习惯环火而坐, 围绕炊 事场所, 进行共食, 晚上休息也是环火而居。 如蒙古族的“古列延”, 就是把马具或车围成 一圈, 人们在其中休息, 《蒙古秘史》称古代 他们在野外祭祀时, 常常选择一棵大树, 人 们环树而舞, 该舞称“迭卜先”, 汉意为踏步 舞。 西南民族的马帮在野外露宿时, 也是升 一堆篝火, 其外堆一圈马具, 人们环火而食, 伴火而眠。 上述生活方式对舞蹈艺术有着重要影响。又如云南景颇族的“金再再”舞, 是 由两位男子绘身, 化妆为两只鸟, 其他人则 环鸟而舞, 作猎鸟之势。 藏族、 纳西族、 普 米族的踏锅庄, 则是在场地升一堆火, 人们图 2图 3图 4下, 就会发现, 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其共性有三点: 第一, 两者都是一种彩陶盆, 即在盆内壁上绘有舞蹈形象; 第二, 跳舞者都 是手拉手的形式; 第三, 都是一种围成圆圈形式的集体舞蹈。 但是两者又不尽相同, 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舞者人数不同, 一个是三 组共 15 人, 另一个是两组共 24 人。其次, 舞 者的服饰有明显区别; 一个是有发辫, 佩有尾饰; 另一个是没有发辫和尾饰, 但是突腹 肥臀, 这是比较明显特殊的。关于这些舞蹈盆所揭示的舞蹈形象, 过 去调查多是踏歌而舞, ⑤但是, 也有的学者指·14·围火而舞 (图五)。佤族的圆圈舞, 鄂伦春族的转圈舞等等, 都是一种环舞形式。“秋收时即合众于野, 一百人歌舞, 吹笙随之,历三昼夜, 屠牛以赛丰年。” 乐器的发明是较古老的。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有很大的进步, 如河姆渡文化出 土不少骨哨, 仰韶文化出土有陶埙、骨笛, 大 溪文化出土有陶响球, 龙山文化出土有陶铃、 独木鼓和石磬, 等等。 值得注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