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终结的障碍因素分析----以农村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政策总结为例 .ppt

政策终结的障碍因素分析----以农村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政策总结为例 .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策终结的障碍因素分析----以农村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政策总结为例

农村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 政策终结 * ———政策终结的障碍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取决于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配备。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地区不同区域的教育差距就是教师整体素质之间的差距。多年来,在八百万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个“以不合法的形式或者不合规的形式存在的”代课教师群体。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完善,各地通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力度和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快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步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启动“清退”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工作。 2006 年3 月27 日,在教育部以“代课教师清退”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宣布“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要把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这就意味着,“代课教师”在我国将逐步退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舞台。实际上,早在2001 年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务院就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清退代课人员”的要求;同年,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关于“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条款提出《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的若干见》,规定“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者,方能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任为教师”,并明确指出“1994 年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在编正式人员”才能列入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范围。显而见,“代课教师”没有被列入国家认定教师资格群体范围。 从2001 年开始“逐步清退”到2005 年底,全国代课教师数量从58 万人下降到44.8 万人,“其中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大约有30 万人,占农村公办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9%”。虽然,教育部发言人声称“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要把余下的44.8 万人的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但是,从对部分地区的调查情况看,“清退”的步伐比较缓慢。南方某发达地区的教育局甚至公开宣称,“代课老师情况十分特殊,代课老师政策不变”,认为“目前当地近万名代课教师都是教学所必需的教师,承诺不会‘清退’”。“清退”代课教师政策遭遇了较大阻力。 一、公共政策是一个由多个环节构成的过程,政策终结是具体公共政策过程的最后环节“清退代课教师”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政策终结的过程。代课教师上岗没有法定的资格要求,是身份十分特殊的群体,代课教师到教学岗位上任教,一般不经过有关部门履行法定的正式聘任程序,而是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代课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在农村中小学存在时间的长期性,客观上形成了不同地区代课教师数量、质量、收入及其管理方式的不平衡性。从国家政策执行的层面来看,就势必增加了政策终结过程的复杂程度。 二、、相关者的心理抵触。代课教师、当地教育局亦或地方政府都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会造成“清退”的步伐比较缓慢。 二、利益集团的阻碍。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个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据调查,一个正式在编教师的基本工资可以维持7~8 个代课教师的工资费用。,那么“清退”政策必然要求“身价数倍于代课教师”的正式教师接替岗位,而且离岗的代课教师的经济补偿也需要地方政府买单,精于算经济账的地方主管部门不会对此无动于衷,在执行“清退”政策会导致经济支出大幅上升又会“惹火烧身”的情况下,必然会对相关的政策终结过程产生莫大的抵制心理,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对相关政策“能拖就拖”、“顶着不办”就构成了“清退”政策的另一障碍因素。 四、社会舆论的压力。清退”政策引发部分大众媒体的质疑和对代课教师的同情。媒体对“清退”政策的内容、方式等质疑也 屡屡见诸报端,提出了“如此多的教师开岗位,谁来填补这些空缺?”等问题;甚至对“清退”一词也产生了极大的疑义,认为“清退”充满了贬义、歧视的味道,似乎代课教师成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羁绊,认为“把责任完全推到代课教师身上并让他们承担后是不公平的”;对代课教师“清退后”的安置,更多的媒体都发出了“善待”的呼声;另有一部分媒体则直言“清退”政策没有“尊重代课教师”、“无视代课教师的贡献”。。媒体舆论对于代课教师政策的“不同声音”、代课教师赢得的“广泛同情”也就构成了“清退”代课教师政策的另一障碍性因素。 五、高昂的代价。政策终结的成本也是影响政策终结的一个关键因素。不管怎样,“清退”政策都会带来一些代价。作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特殊形态,代课教师在农村教育特别是中西部边远地区义务教育中撑着“半边天”的作用,清退几十万农村代课教师就必须有同等数量的“高水平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