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历程初探.docVIP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历程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历程初探   一   梁铨,祖籍广东中山,1948年3月10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开始习画,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根据校史,1963年起,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中国展开,美院组织师生下乡参加运动。翌年,运动规模扩大,“附中也将课堂搬到农村,只留少数教师维持上课”;于是,“刚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又被打乱,刚制订的教学方案也被冲垮。”此时,正值梁铨入学之初,学校的情况和教育质量可见一斑。   不久之后,长达十年的文革狂潮于1966年5月掀起,浩劫更是铺天盖地而来。浙江美院附中被指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园地,“大批教师、干部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1968年,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甚至撤销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的建制。这一年,粱铨从附中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农村的文化站工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中断长达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于1977年恢复。此时,梁铨虽有意续入浙江美院学习,却意外因为文革期间的附中生身份,而被排拒在外。无奈之余,他辗转进入美院油画进修班,学习了一年多。1977年,梁铨和三位附中同期的青年画家共同完成一组《红爷爷》、《红队长》、《红孩子》油画三联作一一如今,成了他这一时期少数仅见的作品。服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意识形态,该作反映中国自1950年代以来,从苏联引进的结实厚重画风。为庆祝中共建军五十周年而作,画家将红军子民的英姿圣像化,除了表彰爱党爱国的气节与情操之外,严肃不苟的题材也彰显了一种早已制式化的政治宣传概念。   1978年,一篇以文革灾难为题的《伤痕》短篇小说,意外揭开了“伤痕文学”的序幕。影响所及,“伤痕美术”也在中国的学院内部酝酿,很快地透过1979年的“全国美展”形成风潮。未能成为浙江美院正式生的粱铨,对于这种以苦难和伤痛作为情感诉求的艺术,参与度似乎有限,也没有留下什么应和之作。反倒是,在1978到1979年间的一件习作当中,他以水墨为媒介,勾染了一幅带有学院派写实之风的西洋女性形象。不难看出,如何调和中西艺术的技法和语汇,可能还是梁铨此一时期有意探讨的基本课题。   二   1981年,梁铨选择赴海外留学,以姑姑定居所在的美国旧金山湾区作为求学之地。该年12月底,他先进入伯克利成人语言学校(Berkeley AdultSchool)学习英语。几个月后,他顺利地以自己的作品集,通过“旧金山艺术学院”(Academy of Art College)硕士学程的入学申请。粱铨指出,为了学成返国能有一技之长,更具体地应用在教学的层面上,他特别专注于版画的训练。尽管如此,1983年S月,他拿到的硕士学位证书上,记载的还是“美术/绘画”(Fine Art/Painting)作为主修。   梁铨在美国的时间不长,虽仅短短两年,对于湾区的艺术流派却很快地已有认识。他指出,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美术馆(Berkeley Art Museum)见到了德国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捐赠给该馆的一整批个人作品。同时,对于“湾区具象艺术运动”(BayArea Figurative Movement)的知名画家,譬如理察德?迪本科恩(RichardDiebenkorn,1922-1993)、艾尔莫?毕夏夫(Eimer Bischoff, 1916-1991)、琼?布朗(Joan Brown,1938-1990)等人的作品,他也有一定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代前期,琼?布朗曾经在梁铨后来入学的旧金山艺术学院任教过几年;之后,才转至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Berkeley)任教。   就风格特质而论,湾区具象艺术虽然明显地属于一种半抽象的具象表现主义。其重要的成员,尤其是上述三位艺术家,他们在推动“具象运动”之前,同样都有过一段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阶段。应该就是在旧金山留学时期,梁铨开启了他与抽象表现主义和具象表现主义的邂逅,继而在创作上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的《向传统致敬》,是粱铨为了完成硕士学位之作。不难看出,他意在连结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的现代。挪用中国晚明陈洪绶(1598-1652)《水浒叶子》木刻版画已见的英雄图像一一“浪里白跳张顺”一一以复刻版的残片形式,将其裱贴为画面的主体。同时,他也并人中国自来并无传统的铜版画技术。以铜版技巧呈现出来的看似影线(hatching),却又不无抽象书写意趣的主观线条,加上撕纸和染色双重手段营造而成的块面构成,堪称梁铨最早的抽象实验。只不过,此时的《向传统致敬》更明显地服膺于一种跨越中西艺术语言和技术屏障的文化企图。   三   1984年1月,粱铨学成返国;之后,进入浙江美院版画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