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本位学习的理论与实务thetheoriesandpracticeofproblem.pptVIP

问题本位学习的理论与实务thetheoriesandpracticeofproblem.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本位学习的理论与实务thetheoriesandpracticeofproblem

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楊 坤 原 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 前 言 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需求,當前高等教育的目標除應著重於專業知識的獲得外,更應培養學生具備自律學習、問題解決、創意、批判思考和團隊合作等技能,以適應環境變遷,符合終身學習的需求 (Hmelo-Silver Barrows, 2006; Tan, 2003)。 前 言 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與變革,由行為 主義(behaviorism)轉變到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和情境認知 (situated cognition) 論 (高文,2009;Bybee, 2002)。 當前的學習科學(science of learning)強調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學習者社群,透過社會參與來促進知識的建構 (高文、鄭太年,2009;Bybee, 2002)。 PBL的發展 問題本位(導向)學習於 1960 年代中期由加拿大的醫學教育學者Howard Barrows 所發展 (Torp Sage, 2002)。 迄今已流行於國外的高等教育和許多學科領域 (Boud Feletti, 1997; Duch et al., 2001)。國內自1992年起由各醫學院系開始實施,現已陸續擴及一般大學各科系與中小學 (楊坤原和張賴妙理,2005;關超然和李孟智, 2009)。 PBL的定義 PBL 的定義不一,依據 Barrows (2002) 、Savery (2006) 的定義,PBL 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課程)法,使學習者得以主動地透過執行研究、整合理論與實務和應用知識與技能來發展一個可行的解題方法。 PBL的理論基礎 (Evensen Hmelo, 2000; Torp Sage, 2002) 杜威(John Dewey)的實用主義哲學。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學習觀。 訊息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論。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論。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論。 情境動機(situated motivation)論。 PBL的特徵 (Barrows, 1996; Delisle, 1997; Torp Sage, 2002) 以結構模糊的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來組織學習內容與學習情境。 學生扮演問題持有者(stakeholder)的角色。 教學者(tutor)擔任認知的教練(coach)或促進者(facilitator)。 搭配小組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採用多元的評量方式。 何謂“ill-structured problem”? (Allen et al., 1996; Duch, 2001; Schmidt Moust, 2000) 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動機,真實生活的情境。 複雜、開放,沒有固定的解法和標準答案,能引發創造、批判等高層思考。 與學生的經驗、先備知識相結合。 整合課程內容所涵蓋的知識和技能。 PBL的課程與教學設計 PBL 並非指稱某一種固定的教學法,可隨教學目標與實施情境的需要而加以設計 (Barrows, 1986; Charlin et al., 1998)。 PBL 的實施可依班級大小加以調整;也可依需要採”完全的PBL” (full PBL) 或 ” 混合的 PBL” (hybrid PBL) (沈戊忠, 2005)。 PBL的教學模式(Duch, 2001; IDEAS, 2001) 醫學院模式 (medical school model) 8-10名學生和1位導師,以小組會議和討論為主 走動的促進者模式 (floating facilitator model) 1位導師,全班分為每組4-5人。 同儕導師模式 (peer tutor model) 設置同儕導師擔任走動的促進者。 大班級教學模式 (large class model) 由教師主導各項PBL過程,結合講述、討論等。 PBL 的各種教學設計 Barrows(1986); Ross(1991); Savoie Hughes(1994) 問題由誰來選擇? (課程設計者;教學者;學生自己) 問題的目的為何? (學習知識或技能;引發內在動機;實務問題) 教育目標為何?由誰控制? (教學者;學習者) PBL 的各種教學設計 Barrows(1986)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