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案例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案例
广东国投破产案 1999年进入破产程序 广东国投是一家享有外汇经营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逐渐从单一经营信托业务发展成为以金融和实业投资为主的企业集团。但进入90年代,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出现了严重的外债支付危机。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其实行关闭清算,发现其负债状况惊人,遂决定对其实施破产。1999年1月16日,广东国投及其下属三家全资子公司广东国际租赁公司、广信企业发展公司和广东国投深圳公司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谁的孩子谁抱 广东国投等4家公司进入破产程序时,共有494家境内外、国内外债权申报人申报债权,申报债权总额为人民币467亿元。 据广东高院副院长李琦介绍,4年来,先后组织500多名法官、法警,出动一万多人次,依法采取了查封、冻结、扣押、拍卖、中止、终结等法律措施,共执行案件280多件,涉及金额近180亿元,此举使债权人的权益得到最大的保护,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债权清偿率。 广东国投破产案产权界定 一、广东国际大厦实业有限公司股权纠纷案 “63层” 广东国际大厦1986年投入使用,占地约18997.6平方米,主楼63层、高200米,曾经为全国最高建筑物,是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人习惯称之为“63层”。位于广州环市东路黄金地段,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办公于一体。其中的广东国际大酒店是五星级酒店,1992年7月开业。 原有的工商登记记载 广东国际大厦实业公司的股权却登记在广东省信托房产开发公司(下称房产公司)和广信实业有限公司(清盘中)(下称广信实业)的名下,大厦公司是合作经营(港资)企业,投资中方为房产公司,投资外方为广信实业;主管部门为广东国投。如果仅凭工商登记,无法正确判断广东国际大厦实业公司的股权真正归谁所有。 中外合作企业的政策优惠 广东高院经过审理查明,房产公司没有出资,广信实业的出资实际上也来源于广东国投。为了使大厦公司享受中外合作企业的政策优惠,广东国投决定成立大厦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广东国际大厦,并安排其全资子公司房产公司和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广信实业作为大厦公司的中外方股东。 一、广东国际大厦实业有限公司股权纠纷案 由于房产公司和广信实业均没有履行股东最基本的出资义务,均不是合法的股东。广东国投是大厦公司的实际出资者,按照“谁投资、谁拥有”的产权确认原则,广东高院依法确认广东国际大厦实业公司的100%股权归原广东国投所有。 羊城会计师事务所估价为20亿元人民币 拍卖之前,市场上普遍认为凭借广东国际大酒店的品牌和大厦本身价值,拍卖成功不成问题。 据本地一家媒体报道,20亿元的估价源于广东国际大酒店的独家优势,在广州5家五星级酒店中效益最好,年盈利近2亿元人民币。 流拍的原因 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了清算组负责人——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蔡廷基先生,并与有关拍卖师和酒店人员等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中国第一拍”一再流拍的原因至少有如下三点。 一是广东国际大厦情况特殊,评估价值是否符合实际价值市场上极难判断。 蔡廷基说,“所有评估都有一定依据,估价和实际价值都会有一定距离,评估师的责任就是缩小这个距离。如果在花园小区内评估一栋房子的价值,自然有可比性;不过广东国际大厦这个大型物业很独特,缺乏可比的参照物,不容易评估——当然不关评估师的能力因素。” 二是拍卖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操之过急的问题 一拍卖师认为,“63层”再次流拍缘于拍卖策略选择的失误,两次拍卖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不利于新买家的进入,因为参加竞买的似乎都是旧买家。也有买家认为,年底大家的资金都很紧张,所以买家都表现得非常谨慎。主拍方想在过年前把楼拍卖掉了事,只是一厢情愿。 蔡廷基也承认第二次拍卖有些操之过急,他说:“广东国投破产后,下面公司没有了投入,谈不上发展,资产不断缩水,须尽快变现。清算组面临一定的压力,大家都知道你不可能永远不卖,我们讨价还价的余地就小得多,在拍卖当中就感到被动。第二次拍卖时,原本希望趁热打铁,现在看来则有些操之过急,以后要更小心慎重地研究。 三是市场上“买降不买升”的期待心理所致 多数买家和观众认为,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拍卖起叫价居然从16亿元一下子降低至13亿元,市场上不形成“买降不买升”的期待心理才怪。买家自然会想,下次再拍,说不定价钱还会再降一至二亿元。 2001年12月18日 2002年1月30日 四是拍卖信息覆盖范围偏小,众多潜在竞买者尚待发动。 广东国投破产案曾经震惊全世界,但其总部大厦的拍卖却鲜有人知,拍卖环境、氛围不理想 命运不济 直到2002年10月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