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自成,山海关前的叹息
李自成,山海关前的叹息
首先是李自成。
李自成的兵,常常被人视为百战精兵,认为其战斗力极强。其实百战不假,精却未见得有多么精。
我就一直认为,无论是组织上、战术上、训练上、装备上,还是战略思想上,李的部队都不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高素质军队。
这首先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任何社会集团都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的总体制约,凌驾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上。比如我们无法想象中国甲A会有哪支俱乐部进入世界一流强队之列,因为整个中国足球就有那么臭,你的对手都是鸡蛋,你就算最强,也顶多发展成驼鸟蛋,不会变成石头,因为既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个必要。
按常理,战争最频繁的军区,通常军队会比较厉害一点。明代末期,蓟辽一线,是对蒙古和后来的女真人的主战区,不但是数十年间明朝承担对外战争任务最多的军区,其间还曾经过一代名将戚继光长达十五年的大力整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前线军区,在熊廷弼到任时,情况是怎样的呢?
军队名单上满员,点名却发现实际人数不到一半,及派遣任务时又少了一半,及上战场,则余人一哄而散;骑兵主动饿坏战马,以便逃避作战任务,顺带盗卖马料,如果碰上打仗战马居然还没饿得走不动,就干脆把马杀掉;部队配备的装备,都长期锁在仓库里任凭朽烂,从不维护,大部分装备士兵甚至连名称都叫不出来,存放的火药都结成了块,用斧头都砍不开;都司、守备这样低级的最基层军官,居然没有一个人说得清自己到底有多少部下,更不用说认识自己的兵;士兵长期饥饿,衣不蔽体,一半以上的人患病,拿不动最普通的常规武器,八成以上的减员,不是因为战斗,而是冻馁所至;野战军配备的装甲,相当部分居然是纸做的;有人当了十二年兵,除了菜刀,没见过任何别的武器……
这就是明朝最强大的军区所辖的“精锐”!
李自成长期对付的,就是这样腐朽败坏的政府军。且不说当时整个明朝社会经济的崩溃,造成全社会可怕的贫瘠,使他也不可能为自己的部队提供真正优良的训练与装备条件,单是这样的对手,就限制了他进一步的提高军力――――有什么必要超过对手太多呢?那不是浪费吗?再说,他本身就是流寇,军事上来说,处于学习者的地位,他的老师(也就是对手)本身如此,他又向谁、到哪里学习更高明的军事组织能力呢?所以说,大环境已经决定了,李自成的部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
事实上,李自成造反十几年,大多数时间他的部队战斗力还不如政府军。毕竟,他拥有的只是走投无路的流民与打家劫舍的土匪,是标准的乌合之众,所以,在与政府军的长期作战中,他才屡战屡败,多次险些被消灭,也多次被迫投降。
他真正的风光与胜利仅有三四年光景。从1640年他重入河南开始,各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受各方面压力长期打击下的明朝实力开始出现崩溃,和严重的饥荒等),使他的附从者突然大增,短短时间,就达到了十万之众(过去十几年他几乎就没有达到过万人规模),而且在几年的作战中,他胜多负少,实力就此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
李自成败于满洲兵,始于,或者说全部在于第一战:山海关大战。一战而北,就彻底断送了这支流寇部队的全部士气,此后,草创的大顺政权好像世贸大厦一样,一垮到底,他们只剩下了被人撵着满世界逃命的机会。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在战前犯的那一堆战略错误一般人都很清楚,不必多说。而在实战中,李又具备了一切战败的条件。
首先是兵力。由于战略安排不当,和过于轻敌,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兵力是处于绝对劣势的。一种说法,认为山海关前,李自成有二十万大军,这个说法肯定不对。
李自成自1644年2月自陕向东进军,不过二十来万部队(一说十五万,不过他号称四十万),沿途固然收编了部分官兵,但他一方面急于到处开牙建府,稳定统治(没办法,多年天灾积贫的陕西实在无力供应他的军需),而各地地方武装实力仍在,一方面又错误地急于当皇帝,要攻北京,于是一路上他只能匆匆占领交通要道,留下大片未占领的地区包围着自己孤单单的一条千里战略进军线,以至不得不沿途不断留下重兵布防。
记得1990年,我曾在故宫参观过兵器馆展览(可惜这个馆不久就关闭,我后来多次去故宫,再也没见到它开放了),当时给我带来的震撼,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么清楚。1640年以后的连年大胜,也并没有让他完全昏头。GDP,明朝一定是满洲的许多倍。
他刚刚招降的十几万明朝政府军立即抛弃了他。这毫不奇怪,因为姜襄之类的地方大军阀,本来就不是真心诚意地归顺,急于进军的李自成既然不肯腾出精力与时间,将这些势力认真地改组,与自己的人马真正融合为一体,反而让他们独立地保留自己的全部势力,使归顺仅仅成为一种名义上的承认,则一旦李自成战败,拥有十万大军的姜襄(以及其他军阀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屈居于败军之将手下?(这似乎也不能完全怪罪于李自成一人,他的重要臂助,如牛金星、刘宗敏、李过等等,都在极力促成他的操切,整个大顺军当时正陷入盲目而疯狂的急功近利,居然只有一个田见秀坚持稳步的进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