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儒家传统中‘教育’的涵义及其现代启示.pdfVIP

附录一儒家传统中‘教育’的涵义及其现代启示.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附录一儒家传统中‘教育’的涵义及其现代启示

附錄一 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及其現代啟示 一、引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之中,雖歷經專 制肆虐,人禍荼毒,但終能綿延發展,百折不撓,充滿強韌的 生命力。中華文化強韌的生命力,淵源不一,有其上層及下層 結構之基礎,1 2 在歷史演進中雖有其時代及地域的差異, 但少見 全盤性之革命。3在造就中華文化的這項特質的諸多因素之中, 教育傳統的綿延不絕,是一項極具關鍵性的因素,其中尤以儒 家貢獻最大。 1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討論,參考:錢穆: 《國史大綱》,〈引論〉,收入:《錢 賓四先生全集》 27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8);姚從吾:〈國史擴大 綿延的一個看法〉,收入:《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1輯第 1冊,頁 12-14 ; 余英時:〈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一些看法〉收入:氏著:《歷史與思想》(臺 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71-284 ;James T. C. Liu (劉子健) “Integrative Fac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Their Interaction,” 收入:James T. C. Liu and Wei-ming Tu(杜維明)eds., Traditional China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970), pp. 10-23. 2譚其驤: 〈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與地區差異〉,收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檢 討(上篇)》(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頁27-55 。 3 參考:S. N. Eisenstadt,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Empir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istorical Bureaucratic Societi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3, 1969), pp. 221-256. 188 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 儒家對傳統文化充滿敬意,敦厚以崇禮,溫故而知新,他 們守先以待後,通過教育而接引後學,他們經由教育活動而解 釋世界,也以教育作為改變世界的手段。在悠久的儒家傳統中, 教育最居首出之地位。但是,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是什 麼呢?我們在本文第二節首先探討儒家傳統的「教育」具有三 項涵義:(1)教育作為「主體性的覺醒」,(2 )教育作為「典範 的學習」,(3 )教育作為「社會政治改革的事業」。接著,本文 第三節再扣緊現代教育的二大弊病:(1 )因知識商品化而使學 校日趨「異化」(alienation ),(2 )師生關係之走向契約化,分 析現代教育的重大弊端,都直接或間接與工業化及資本主義化 的文化發展趨勢有關。最後,我們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 申論儒家傳統中「教育」的義涵及其現代啟示,呼籲從傳統中 華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及其經驗中,開發其二十一世紀的新 啟示。 二、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 從儒家教育思想與教學經驗來看,儒家傳統中所謂的「教 育」,大約可以區分為三個內涵:(1)教育是一種「主體性的喚 醒」,這是從受教育者的立場而提出的;(2 )教育是一種「典範 學習的過程」,這是從學習者與學習對象之互動而說的;(3 )教 育是一種「社會政治改革的事業」,這是從教育所發揮的作用而 說的。我們依序分析儒家教育的這三種涵義。 附錄一 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及其現代啟示 189 (1)教育是喚醒主體性的事業 在儒家傳統之中,「教育」的第一項涵義就是:「教育」是 一種「喚醒主體性」的過程,「教育」也以「喚醒主體性」為其 目的。儒家所認知的這項「教育」的涵義,在《論語.學而》 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中「學」字 的解釋之中,可以具體而微地顯示出來。 孔子(551-479B.C. )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教師,透過 教育過程將「小人」轉化為「君子」,並鼓勵有德無位之君子出 仕而成為德位兼備之君子,誠如蕭公權(迹園, 1897-1981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