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分类观念与中国学术分科之特征
先秦分类观念与中国学术分科之特征
先秦分类观念与中国学术分科之特征
【作 者】左玉河
【作者简介】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北京 100006)
【内容提要】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已有相当发达的分类观念,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分科体系。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国学术分科,主要是以研究者主体和地域为准,而不是以研究客体(对象)为类分标准;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古代典籍涵盖的范围内,并非直接以自然界为对象;中国学术主要集中在经学、史学及小学等人文学科,并非如近代西方那样集中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
【摘 要 题】方法
【关 键 词】学术/分科/特征/中国分科体系
【正 文】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分科观念和学科门类,是晚清时期受西学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来没有分科观念?是否意味着中国没有自己的学术分科体系?这是考察近代学术分科问题之前必须弄清的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重视,亦无专文系统阐述。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的分科观念及学术分类体系的初步考察,力图弄清中国传统学术分科之基本特征。
一
分、别、类之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按照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分,别也。从八刀。[1](P48)分,指分别。这是秦汉时期对分的理解。在先秦典籍中,有关分、别的记载也较多。如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①hng@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1](P753)
春秋时期,有关分、别的记载更多。《论语微子》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此处的分,指分别。《礼记曲礼上》:很毋求胜,分毋求多。此处的分指分理财物。分之概念在战国后期典籍中频繁使用,说明分逐渐成为普遍观念。《荀子天论篇》曰: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这实际上有了天人相分思想。作为名词的分,指贫富、贵贱、长幼等社会地位差别,即名分。《韩非子扬权篇》曰: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将名与分区别开来,名用以确定事务的绝对位置,分用以确定事务在现实中的相对位置,表明分之概念更为细致,其外延也愈来愈大。分可以组成众多相似的概念,如与类、科、条、目、列、道等类名相连,组成分类、分科、分条、分目、分列、分道等,均表示分别。
分之观念出现的同时,类之概念亦相应出现。《说文解字》对类之解释为: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1](P476)这是类之本义,引申为善。
在先秦典籍中,类之观念出现得较早。最早的类,指族类。如《左传》成公四年载: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有教无类。这里均指族类。
春秋时代,类之内涵逐渐演变,开始从族类扩展为逻辑上的类名。《说苑》载: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2]孔子此处所谓物类指的就是逻辑意义上的类名和类别。
到战国后期,类之观念已经相当发达,除仍然作为族类外,已经作为逻辑上的类名频繁使用。如《荀子修身》曰:人无法,则伥伥然;犹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此处所谓类显然也是指类名。《公孙龙子》载:与马医鸡宁马。材不材,其无以类,审矣!举是乱名,是谓狂举。[3]此处的类不仅指逻辑上的类名,而且类已经作为分别外物的标准,强调分类标准的一致。秦汉以后,类之观念及用法更为通行。刘向论乐时曰: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2]它与分之概念连用,构成认识外界事物的工具。
与类相似的类名,还有门、科等概念。许慎《说文解字》云:门,闻也。从二户象形。[1](P587)门、户为同义词,原指门户,后来引申为门类,与类引申为类名相似。与分字连用为分门,与分类、别类同义,均指门类。但在先秦典籍中,门作为类名尚较少出现,秦汉以后才普遍使用。
科之概念在先秦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运用。按照《说文解字》解释:科,程也。[1](P327)科的本义为程,与条、本、品一样,同为类名。《论语八佾》云: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此处所谓科,指科的本义程、段。分科一词与分类、分门相似,但在先秦时并未联用。
可见,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分、别、类、科等概念已经出现,分类、分别观念也较为普遍。先秦时期分类观念之产生与发达,与社会分工的出现及逐步细化密切相关。有了社会分工,便有了各职其司的百工,百工各司职守,便导致分工明确化。只有当学术作为一种社会分工出现后,才谈得上学术分类及学术分科。正是因为有了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4](《荀子礼论篇》)才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及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周礼》对百官分职作了详细规定,其中论到史官时曰: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之四方。小史掌邦国之志。可见,西周时已有外史与小史、内史的专业分工。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