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贵222
金贵222
1.为什么《金匮》认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脉浮者在前”指浮脉见于关前寸部。寸脉属阳主表,所以寸脉浮,病邪多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征象,脉多浮而有力。“脉浮者在后”是指浮脉见于关后尺部。尺脉属阴主里,所以尺脉浮则病在里,多由于肾阴不足,虚阳外浮所致,脉多浮而无力。《金匮》意在指出,临床诊脉要注意分部,而且辨证还应注意结合临床症状。该条条文提出“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的肾虚症状,是为了说明只有脉证相参,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3.试述“厥阳独行”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厥阳独行”指阴气衰竭,阳失所附,有升无降,独盛于上的病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阴与阳相互维系,其升降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阳盛阴竭,就会导致阴不敛阳,阳气上逆,所谓“有阳无阴”,就形成了“厥阳独行”的病理状态。《金匮》论述厥阳的意义,是为了强调阴阳失去平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临床上见到的肝阳上亢而面赤、眩晕,跌仆,甚至昏不识人,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证,如果进一步发展到阴阳离决,就会导致死亡。
4.什么是“心膈间病”?其在闻诊方面有何异常表现?请简述其机理。
“心膈间病”,指结胸、心痞等一类病证。这类疾病在闻诊方面有“语声喑喑然不徹”之状,即语声低微而不清彻。由于膈间为心肺所居,肺主气,司呼吸,实邪闭塞心胸,导致气道不通畅,肺气出入升降失常,产生了语声低微而不清彻的临床症状。
5.为什么“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脉脱,指一时性的脉象乍伏不见,脉绝似脱,并非真正脉绝或脉脱,多由正邪相争,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失去通利所致。如邪气深入难出,气血不易一时通畅,脉道运行难以恢复正常,脉乍伏不见,提示疾病深重,所以说:“入脏即死”;若邪未深入,病位较浅,容易外泄,气血迅即通利,脉道运行恢复正常,则预后较好,所以说:“入腑即愈”。说明病邪轻而病位浅者,易治;病邪重而病位深者,难治。
6.请简述“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的机理。
所谓“素不应食”,指未病前不喜爱的食物,个体有差异。如见患病之后,突然想吃平素所不喜爱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改变”所致。食了平素所不喜爱的食物以后,可能反助长邪气而引起发热,应加以注意。临床上有的患者,突然想吃平时不喜欢的食物,往往会出现发热现象,对重病人来说,可能预后不佳。一般情况下,视为病理状态,有临床诊断意义。
7.试述“设微赤非时者死”的病机与临床意义。
赤为心之色,又属火热之色,此处指亡血病人,本应面色白,反见微赤,是阴虚血少,虚阳不敛而上浮所致。“非时者”,说明既非炎热季节,又非远行急走或酒后、饭后,以及急躁暴怒时的面“微赤”,而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预后不佳,若不及时救治,将有阳脱之虞,故曰“死”。
六、论述题
1.试述《金匮》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命名的意义。
《金匮》一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论述杂病的证治。就人体而言,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是一个整体。就疾病而言,虽然内伤杂病多自内而发,病变多在脏腑,但常因外感“客气邪风”而来。病邪侵袭,往往先中经络,肌肤腠理,而后入脏腑,所以杂病的产生,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因此在分析杂病的病机上,《金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主,而且对疾病的分类也以脏腑经络划分,如把经络病归为阳病,脏腑病归为阴病。若能掌握脏腑经络先后病的病理传变规律,就能分清标本缓急,给予恰当的治疗。篇名中“先后病”提示临床应注意脏腑经络先后病的传变规律。杂病有在经络脏腑和出现先后的不同情况,根据这些疾病的不同表现,辨证施治才能收效。所以该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来命名。
2.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
对于疾病的病因,张仲景认为归纳起来,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故云“为内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以上两条,均由“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