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育学.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师大教育学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词源 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教”与“育”两个单字,“教”是指儿童在成人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字在汉语中始终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 “育”,是指妇女养育儿童之事。“育”,“养子使作善也。 综上所述,“教育”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体上的。 西文的“教育”,英语为“education”,源于拉丁文“educare”,具有“养育”、“培养”、“饲养”之意。“educare”又源于拉丁语“educere”,其意是“引出”、“使其显出”、“使发挥出”。可见,西文中的“教育”含有“内发”之意,强调顺其自然,把自然人身上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具有“启发”之意。 中文的“教育”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外塑的行为,如塑造、陶冶、训练、宣传、灌输、说教、规劝、训示、改造、教化、感化、濡化等,通常可以一概称之为“教育”。西文的“教育”则强调人生来就有特定的潜能,教育的过程就如助产的过程,视教育为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的消极活动。 (二)“教育”的语义 “教育”一词,最早使用的是孟子,他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古代虽有“教育”一词,但在20世纪前,很少把ducation”,法语“éducation”通常就包括文化知识的技能授受之意;英语中的“education”可能是“教育”也可能是“教育学”。 (三)“教育”的层次 不同的人在使用“教育”这个词时,其逻辑层次并不一样。 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6.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7.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非形式化教育阶段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种教育方式自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一直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一种各自独立、散乱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育组织系统。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的特征如下: (1)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 (2)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3)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需要(如行为规范、习俗经验、原始的宗教艺术、劳动的技能、体格锻炼等); (4)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 (5)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学习。 2.形式化教育 教育的发生,经历了从不定型到定型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形式化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形态进入了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第二阶段:形式化教育阶段。 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 (4)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 (5)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3.制度化教育 大约在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系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制度化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学校,瑞典教育家胡森给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它是一种全日制学习的机构;入学和毕业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而且有一定的年龄限制;教学模式是教师“面对”学生的讲授式;课程是分年级的。 制度化教育具有下列特征: (1)学校化。把教育等同于上学。 (2)制度化。明确规定各种制度,如入学制度、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等。 (3)封闭化。它按自身的特有的标准,以自身特有的规则、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其它系统、其它实体、其它过程的排斥性,导致正规教育“十分狭隘”。 (4)标准化。用划一的标准与规格来管理,保持教育系统的一致性。 4.未来的教育 未来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与制度化教育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局面。 四、教育的本质与争论 (一)工具论与本体论 1.工具论 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将教育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的有柏拉图、凯兴斯坦纳、孔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将教育视为经济发展的工具的有舒尔茨、斯宾斯等,将教育视为文化传承工具的有美国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