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攀西地区红格层状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 卷 第 期 地 球 化 学
( ! IJ9K (H FJK !
年 月 01L7MN=N7)
! ’ ( =8AKH ! ’
文章编号: . 2
(3, # ’3!- ! ’ ! # ’( ’ # ,
攀西地区红格层状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胡素芳,钟 宏,刘秉光,周新华
(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实验室,北京 ’!,
摘 要:红格岩体赋存有大型钒钛磁铁矿床,在橄辉岩相带和辉石岩相带底部有铂族元素. /01 2 的矿化,是攀西层
状岩体中重要的岩体之一。系统分析了红格层状岩体不同岩相带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探讨了岩浆的结晶分
异演化过程,提出岩体主体上是由一个岩浆房经正常的结晶分异形成的,底层的硫化物富集带和中上层位的钒钛磁
铁矿是岩浆结晶分异产生的堆积相,并非是岩浆多次脉动式补给的结果。
关键词:地球化学;结晶分异;岩石成因论;红格层状岩体;攀西地区;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 )
关系? + @ 。
引 言 层状侵入体来源于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这一点
? ,, @
已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 ’ - 3 ,但岩浆演化的机
( )
攀西 攀枝花 西昌 镁铁 超镁铁质层状侵入 制问题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尚存在很大争议。
* *
岩带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康滇地轴构造带上,主要 对于这种韵律发育很好的层状侵入体来说,系
的岩体有红格、新街、攀枝花、太和、白马和巴洞等。 统地研究岩体在层序上的变化规律对于揭示岩体的
层状侵入体按岩石组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辉长 结晶分异演化趋势有重要的意义。前人已对攀西层
岩为主的,称为辉长岩或镁铁质侵入体,如攀枝花、 状岩体各岩相带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做过
? ,@
太和和白马 另一种是由超镁铁质岩和辉长岩两部 不少工作 - 3 ,但比较系统的微量元素在岩体层序上
分组成的侵入体,称为镁铁 超镁铁侵入体,如红格 的变化特征研究工作尚未进行,从而制约了更为深
*
和新街。攀西层状侵入体由于赋存超大型的钒钛磁 入地探讨岩浆演化的规律。本文拟在红格层状岩体
铁矿床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世纪 年代初, 的岩石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红格层状岩
! - 4 3
在红格和新街层状侵入体的底部就发现有多种铂族 体各岩相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演化特征,以此
矿物,因而更受到重视。 揭示红格岩体的演化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机制。
攀西层状岩体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层状岩体相
似,具有很好的韵律特征。化学成分上相对于普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我国西北地区东部时间序列荦犇犞犐数据集重建方法比较研究-草业学报.PDF
- 我眼中的量子力学-华中师范大学.PDF
- 我国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环境条件与环境技术要求分析-装备环境工程.PDF
- 我来自鱼的故乡.PPT
-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与土地增值税.PPT
- 手机与电脑连接.PDF
-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牙齿的构造功用和如何保健.PPT
- 我的食蚁兽朋友邹敦怜.DOC
- 托品对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拮抗作用及PA2值测定试验-中国试剂网.PDF
- 扫频仪的频标蚌埠职教中心.PPT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