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状冷凝传热的多尺度规划与最佳接触角.pdf

滴状冷凝传热的多尺度规划与最佳接触角.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传热传质学 学术会议论文 编号:093247 滴状冷凝传热的多尺度规划与最佳接触角 马学虎, 彭本利, 兰忠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辽宁省大连市 116024) (0411 xuehuma@dlut.edu.cn) 摘要:滴状冷凝传热过程具有典型多尺度特征,不仅液滴分布具有多尺度的特征,而且影响传热过程 的冷凝表面及其与液滴相互作用效应的量度也具有多尺度特征。本文基于界面效应影响滴状冷凝传热 过程模型,分析了液滴分布的多尺度现象,并通过分析液滴尺寸、接触角等因素与总传热性能的关系, 进行多尺度规划,得到传热性能最佳时的接触角,即最佳接触角为75° 。 关键词:滴状冷凝,多尺度现象,最佳接触角 0 前言 [1-3] [1] 滴状冷凝较膜状冷凝的传热效率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自Schmidt 等 发现这种高 效的换热方式以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滴状冷凝过程的复杂性,对 滴状冷凝传热的研究一般都基于宏观唯象论,忽略了对不同尺度下的物理机制进行定量 或定性的研究,而由于该过程具有明显多尺度特征,多尺度现象的研究对认识其物理本 质有重要意义。经典的滴状冷凝模型一般是基于单个液滴的传热及液滴分布理论。 MOUSA ABU-ORABI等[4]考虑了液滴的热传导热阻,汽-液界面热阻,液滴曲率变化引 起的热阻,滴状冷凝促进层的热阻,并由液滴数平衡原理以及LeFerve和Rose[6]提出的实 验拟合得到的较大液滴分布方程,得到直接冷凝长大的小液滴的尺寸分布及所有液滴的 分布。Vemuri ,Kim等[5]则提出了忽略促进层热阻和液滴曲率变化产生的热阻的单个液 滴传热模型,但是其模型只能用于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对不同尺寸的液滴对传热贡献的 研究则还较少,Chen[7]做出了通过不同尺寸液滴的热通量曲线,发现通过较小的液滴热 通量较大,对于水蒸气冷凝过程,半径在0.01mm到0.1mm范围内传递的热通量比半径小 于0.01mm的液滴要小一个数量级以上。本文则首先基于液滴传热模型,并分析滴状冷 凝过程的多尺度现象,得到尺度控制的过程强化新思路。 1 滴状冷凝中的多尺度现象 滴状冷凝传热是一个典型的多尺度过程,首先,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尺度跨越了数个数 量级,滴状冷传热过程液滴周期包括液滴的核化、生长、合并与脱落的动态过程,液滴 核化半径为纳米数量级,通过直接冷凝生长的小液滴的尺度从热力学可能存在的最小半 径直到临界半径,液滴半径跨越了纳米到微米等数量级,而从临界半径起主要通过液滴 合并长大到液滴在重力作用下从冷凝表面脱落,经历了微米到毫米级的转变。在初始液 滴形成之前,蒸汽分子的运动、团聚等过程则处于分子、亚分子尺度范围,可以采用分 子动力学、过渡态理论进行分析和模拟计算。因此,不同尺度范围的液滴对传热的贡献 不同,半径较小的液滴对传热的贡献比半径较大液滴的贡献大,因而进行液滴的控制与 调节成为了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液滴尺度出发,找到控制滴状冷凝 资助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基金(No.200801411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传热的主要尺度从而实现通过调节尺度来强化滴状冷凝传热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其 次,滴状冷凝传热过程还具有时间尺度特征,包含着液滴核化、生长、合并和脱落的周 期,并且结合滴状冷凝液滴生长的生命周期的特征,可以得到液滴生长的时间尺度下的 分布,从而实现将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中液滴分布的空间序列分布异构为时间序列分布, 获得反映液固表面相互作用的冷凝传热模型;再次,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冷凝表面具有 多尺度特征,包含了物理尺度、化学尺度、表面自由能分布尺度。冷凝表面的物理尺度 即粗糙度、化学尺度即均一性、表面形貌即构造表面还是不定型表面、 表面自由能分布尺度等对冷凝传热传质的影响十分明显。冷凝表面的尺度不同,冷凝传 热效果亦有差别。下面从模型出发,初步分析滴状冷凝过程中的多尺度现象及其多传热 的影响。图1给出了滴状冷凝传热过程中的多尺度特征图。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