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的数理表达 (一)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原表述 (二)马克思狭义静态价值转形模型 (三)马克思广义静态价值转形模型 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转形模型新探讨 (一)价值转形模型前提假设再考虑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的新模型 四、结束语 一、引言 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的全卷,在领略他生动形象的叙述方式 的同时,不得不被他严密的逻辑、完整的结构、科学的论证所折服。可以说整个《资本论》 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史,围绕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从一般到特殊揭示了资本 主义的经济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建立在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考察 了剩余价值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流通和交换规律;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通过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平均利润率规 律、资本主义分配规律及资本主义一般发展规律。 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整个经济学体系都是建立在劳动 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生产价格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在论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后,进一步 论证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论证了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的问题,这 就是价值转形问题,也叫价值转化问题。并且论证了价值始终是生产价格的基础,从而创立 了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生产价格理论,顺利地解决了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之间 的矛盾。 但是,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一些西方经济学者开始质疑马克思经济理 论。最初的这些学者,如庞巴维克认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价值理论和第三卷的生产价格 理论是直接矛盾的,从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后,经济学者通过数学的论证又提出 了价值转形问题中的“两个不变性方程”、逆转形等问题,开启了价值转形问题的大讨论。 博特凯维茨(1906,1907)第一个从数学和逻辑的角度对转形问题给予详细论证的学 者,其解法形成了后来所谓的“古典解法”。他主要是运用线性模型对转形问题做了处理, 得出两个不变性方程无法同时成立的结论。斯威齐(1942)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一书中对 博特凯维茨的解法作了很高的评价和分析,自此开启了转形问题的大讨论。温特尼茨 (1948) 1 对博特凯维茨的解法进行了改进,依然运用线性模型,但在模型中加入了价值总和等于生产 价格总和作为条件,从而导出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从他的解法中不能得 出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多布(1955)批判了博特凯维茨、斯威齐和温特尼茨的主张。他 认为,生产价格能否从价值关系中引导出来是马克思理论逻辑能否成立的关键。投入和产出 都存在转形问题,在这点上与博特凯维茨一样,但是多布没有给出具体的解法。米克(1956, 1977)于 1956 和 1977 年分别提出了两种解法,这两种解法均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 且都继承了博特凯维茨传统。他将剩余价值总和等于利润总和作为解决转形问题的前提条件 之一,并且认为商品价值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之间的比率,不管它是用生产价格,还是用价值 表示,都保持不变。但是他没有对总价值和总生产价格相等作证明。米克在后一种解法中彻 底倒向斯拉法体系,明确提出:对转形问题的研究,应放弃劳动价值论。赛顿(1957)将三 部门经济扩大到 N 部门,并且建立了一个平均利润率的一般模型,将前人的解法都作为特 殊条件在他的模型中得到说明。另外,赛顿认为这个一般模型不能解决马克思的不变性方程 问题,而应建立特殊模型来解决。 萨缪尔森(1957,1970,1971)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复杂的迂路”的“逆转形”理论, 并且论述了价值体系与价格体系是互不相容的,从而否定劳动价值论。鲍莫尔、利伯曼、森 岛通夫、赛顿、谢赫等人对萨缪尔森的“逆转形”等理论提出了质疑和驳斥,并提出自己新 的解法。斯蒂德曼(1977)认为应该用一种物量关系来代替马克思的价值关系,可以用一定 的工资水平和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数量关系来导出生产价格,因此价值是一个不必要的环节。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很多学者继续对转形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对转形理论进 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