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一能_打造中国专才型青年工程师.docx

一专一能_打造中国专才型青年工程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专一能_打造中国专才型青年工程师

“一专一能”打造中国专才型青年工程师摘要:按“一专一能”用人模式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使之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或称职的技术工作者,这可在较短时间内以速成方式培养大批“一专一能”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他们的巨大数量也能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而特色工科专业十分有利于专才型工程师的培养,所以特色工科专业不仅不能取消与撤并,还应继续保留和发展。关键词:一专一能;专才型工程师;全才型工程师;特色工科专业一、美国“一专一能”PK中国“一专多能”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做软件框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包装等通常由软件开发人员一包到底。这样的软件开发人员只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全才,而全才又相对短缺,就造成了软件企业人才的高流动率,带来的是企业运行的高成本与低效率。其实,软件开发的大部分环节如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并不一定需要顶尖的人才,高中生、中专生经过培训也可以做,这些中低学历、经过培训的软件开发人员就是所谓“软件蓝领”。印度软件业发展快,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发挥“软件蓝领”量多价廉的优势。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与知识都是有限的,普通人更是如此,对普通人来说只有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专门用于某一细分领域,才能把一门行当学精钻透,成为行家里手。这既是微软、印度软件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也是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发展迅速、分工越来越细的原因。四川有一句谚语:“样样懂、门门瘟”(意为样样都明白,门门都不精通)。所以美国企业一般不提倡员工一专多能,只要员工做好某个细节工作就行。于是每个美国员工都十分专注自己的事情,可以集中精力把某一细节工作学精钻透,成为行家里手,成为某个细分领域出色的专门人才。所以,美式“一专一能”的专才型用人模式优于中式“一专多能”的全才型用人模式。专业化分工的道理谁都懂,问题是中国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不够高,这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可能导致高端人才也干大量低端工作,这既加剧了高端人才的紧缺,也不利于中低端员工的培养与成长。美国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很高。据原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介绍:刚开始我是作为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加入微软的。要知道中国企业的软件开发人员什么都做,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可微软不一样,微软让我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有分工,微软对软件框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包装等都做了专业化分工,每个人做不同的事,即使一个人很能干也不让你什么都干,你只能选择一个最擅长的工作来做,而不能什么都做[1]。与微软类似,很多美国企业的出众之处,在于把复杂的工作或生产尽可能分解成若干细节或环节,每个人只是把自己这一环节工作做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不够高,比如软件企业的电脑软件开发,就没有中国青年研究07/201322特别企划二、从窄口径到宽口径的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模式,一律按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来设置的。且不说美国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是否完全适用文科、理科,单就工科而言,宽口径教育模式带来的两大弊端不容忽视:第一,对高校来说,原有的以细分为特色的众多工科专业不断被合并为一些为数不多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导致原有的特色工科专业在不断地消失。第二,对工科学生来说,综合性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博”与“专”本身就存在一定矛盾,两者不易兼有。宽口径工科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后,其宽口径专业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不如特色工科专业那么明显,表面看来可供宽口径工科生选择的工作岗位较多,适应面较宽,但工作起来无论从事哪个岗位,由于宽口径工科生学得宽而不专、不精、不深、不细,有不少知识没有学到,还得到了工作岗位后边干边学。这使得宽口径工科生在工作中成长和成熟的时间明显延长,企业要花更多的精力进行培养,因此相当多的企业并不欢迎这类宽口径工科专业毕业生。尽管美国实行的是“一专一能”的用人模式,但美国工科本科专业实行的却是“通才型”培养模式,这是由美国人才流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全才型工程师最大的优点是适应性强,这适合美国人才流动率高、跳槽频繁的情况。很少有美国工程师会在一个公司从一而终,这就要求美国工程师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能干,跳槽到新公司干得不好也没多大关系,因为不论美国工程师跳槽到哪家公司,最终还是按“一专一能”用人模式使用工程师。这样美国工程师到新岗位后可边干边学,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合格工程师。而现在,美国科技、工业实力的下降,也表明美国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完美无缺,因为通才型的培养模式,使得专业学习有广度,但深度不够。随着美国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推行,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特色工科专业不断被合并乃至取消。但是,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企业与社会既需要宽口径专业毕业的全才型工程师,也需要窄口径、“一门精”的专才型工程师,技术全才不可能完全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