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方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doc

微课设计方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课设计方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微课程设计方案 ? ?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一、导入:(30秒) 1.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那么任意给出3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复习三角形的概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学习:(3分钟) 1、拿出四组小棒,第一组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第二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小棒,第三组3厘米,3厘米,6厘米的小棒。第四组3厘米,2厘米,6厘米的小棒,分别摆一摆,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并且算一算每组小棒的三边关系。 2。 第一组(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三边关系:3+5>6 3+6>5 5+63 , 第二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三边关系 3+4>6 , 3+6>4 , 4+6>3 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组(3厘米,3厘米,6厘米的小棒): 不能围成三角形,三边关系3+3=6 3+6>3 第四组(3厘米,2厘米,6厘米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三边关系3+2<6 ,3+6>2 2+6>3 分析四组实验可猜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那第三组中有3+6>3,第四组中也有3+6>2,2+6>3,那他们怎么没围成三角形啊?哦,因为第三组中有3+3=6,第四组中有3+2<6 ,他们的三边关系不全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第一二组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所以说必须是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我们在验证一下刚才发现的规律对吗?拿上手中的小棒再来摆一摆,我们还是发现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围不成,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实验和验证,我们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我们一起量一量手中的三角形吧。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发现已经围成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个环节努力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整个环节从实践操作开始,完成于知识构。 扮演起引导者的角色,可以用那一个词来更准确地表达每两边的意思吗?”通过点拨学生归纳出任意二字,将发现精准化,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认识一次升华,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说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被安排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初步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它,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完善三角形知识体系,也为初中学习几何的基本图形做好铺垫。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编者力图通过几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进而发现规律。 新课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和分析中,去提出问题、形成概念、获得结论。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 、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与发展,把探究数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在课堂中 “做数学”。因此我采用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力争实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实现“内化”的目的。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