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昌济与中国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PDF
2016年第6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郾62016
(总第238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郾238
杨昌济与中国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徐朝旭,杨海秀
(厦门大学 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摇 要: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已经走过约半个世纪的历程。 以民国
建立为分期的标志,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1912 年)是现代伦理学
学科体系建构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1912—1949年)是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 杨
昌济作为民国早期学者,为我国伦理思想的转型与现代伦理学学科的创建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学科教育的开拓、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转换等方面,杨昌济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工作;尤其在西方伦理学史学科的建设方面,他的贡献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关键词:杨昌济;伦理学;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B82摇 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摇 文章编号:0438-0460(2016)06-0097-09
“伦理学学科体系冶是指由伦理学学科基本理论、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各级伦理学分支
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从国家层面来说一门学科体系的建成,至少需要五个条件:一是
这门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话语体系;二是从事该学科的
教学与研究的群体已经初具规模;三是该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部门的学科门类;四是产生了
学科研究机构和学术杂志;五是该门学科的学科群已经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现代伦理学学科
体系的建构已经走过约半个世纪的历程。 以民国建立为分期的标志,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分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1912年)是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现代学术
分科及学科体系逐渐由观念形态向办学实践转化,新学堂纷纷按照西方“分科立学冶和“分科治学冶
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个别新学堂甚至开设了伦理学课程。 甲午战败,国人深刻意识到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冶对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性,现实道德问题成为人文社会学科讨论的热
点问题,一批有关伦理学学理和教育的论文发表,少数有关西方伦理学的译著(主要是教科书)也
在这一时期出版。 第二阶段(1912—1949年)是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 民国建立
大大加快了现代伦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步伐。 民国成立不久,教育部相继颁布《大学令》《大学规
程》,取消了经学科,设置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七大学科,并对各学科的门类作
了原则性的规定。 “五四冶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开创了思想解放的新局面,加速了我国传统学术向现
代学术的转型,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根据史料记载,直至1920 年
我国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
收稿日期:2016-07-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学、儒教与儒家宗法集体主义冶(13AZJ001)
作者简介:徐朝旭,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杨海秀,女,广西资源人,厦
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97 ·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6年
山西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均已开设了伦理学课程。 社会转型的需要以及高校伦理学课程教
学的普及,促使民国时期伦理学研究呈现繁荣局面。 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涌现,据统计,1912 年
淤
至1949年期间出版的伦理学著作有150 多部 ,内容涵盖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伦理
思想史、应用伦理学等领域。 在应用伦理学领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