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放逐与固守——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doc

困顿、放逐与固守——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困顿、放逐与固守——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

困顿、放逐与固守——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困顿,放逐与固守 —— 论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 口林凯 摘要:被学界几乎漠视了的舒婷的中后期诗歌具有较高的学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检视意义.与其前期浪 漫主义为主色调的朦胧诗不同,其中期的现代诗创作淡化情感,强化感觉,并着意于对生命与生存的体验与 感悟.其后期的现代诗创作则进一步地以探寻生命的终极关怀为母题.3O年来舒婷间有断续的诗歌创作反映 了ig.30年来当代中国思想变革,社会转型的生动进程及其对诗歌创作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更 揭示了诗人舒婷基于个性化的经验感悟和文化自觉所走过的理想主义者从困顿,放逐,挣扎到另类固守的心 路历程. 关键词:舒婷;中后期诗歌:创作精神姿态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0)10-0125—04 舒婷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三个阶段:1981年以前 为前期诗歌,即朦胧诗.之后搁笔3年,结婚生子. 1984年到1990年.为中期诗歌创作阶段.而后又断续 停笔5年.1995年~1997年,为后期诗歌创作阶段.正 是舒婷创作的两次重要停顿和自我调整,使舒婷诗 歌创作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种不同的诗歌品 格:即以浪漫主义诗风为主的前期朦胧诗:以淡化 情感,强化感觉为创作手法,并着意于对生命与生 存的体验与感悟的中期现代诗;以进一步探寻生存 和生命终极价值为母题的后期现代诗. 综观舒婷的中后期诗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以超 越的姿态作出的努力和尝试.舒婷的诗风从朦胧诗 时期的浪漫主义逐渐向现代主义转变,诗歌从内容 到形式都有了质的超越.从作品的主题来看,前期 诗歌中主要表现人性的觉醒与复归,人的尊严与价 值,爱,反传统的爱情观,正义,真理与人道等大时代 语境主题.而中后期作品则主要处理人性的复杂与 矛盾,个体神秘的生命直觉与体验,对生命奥秘的探 询,现代人的生存危机,迷茫与困顿等主题;从审美 风格来看.前期诗歌体现了理想主义者对诗美的精 致追求,诗歌呈现出美丽而忧伤,清新而雅致,崇高 而浪漫的审美风范,给读者以审美激情与力量.而中 后期则转变为对生命沉郁而厚重的深度思考,呈现 出非理想,消解崇高浪漫与优美,自嘲,反讽的审丑 风格;从创作主体的精神姿态来看,由前期的时代忧 患意识,觉醒意识,”代”的代言意识,历史使命意识 转变为中后期个体意识的回归,价值感的失落,生存 意识,生命本体的探究开掘意识;从作品的表现手段 上看.由前期的通感,象征,意象,蒙太奇,抒情为主, 转变为中后期的以反讽,戏谑,幽默,隐喻,冷抒情, 叙事性为主.舒婷中后期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与早 期朦胧诗相比更加含蓄,着力以强烈的感觉来表达 观念和情感.与前期以意象的抒情来表现思想和激 情有根本的差别.作品的社会现实参与性明显淡泊, 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舒婷的作品不再有时代内涵. 而是说象早年一样以诗作为精神启蒙的工具性价值 丢失了,代之以更为现实,客观,理性,也更为本真的 时代关怀. 舒婷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之大.让人惊异.不过 三年时间,舒婷就在历练与积淀中找到了新的感知 作者简介:~(1977--),女,福建江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O期 方式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之后的创作当中不 断调整,逐渐成熟.这种跨越和自我超越,既是时代 岔路口不得不做的理智之选.也是经历新的人生阶 段,人生历练后深思熟虑的选择.舒婷后来在创作 谈中说:”1985年深秋,阅历渐深的我,开始摆脱青春 期的单纯.直入人的存在本质……或许,从那一刻 起,我真正意识到人生的苍凉.”[1]此时舒婷三十而 立,走过了苦难岁月,初为人妻,人母,自己的诗歌 理想之路一波三折.青春期的激情浪漫已经透支, 生命走向成熟,”不必察看日历/)k年前我已立秋”, 这首写于1990年的《立秋年华》表明了舒婷此时的 心态.当时代的语境,生命历程,体验,心态的种种 变化形成合力,舒婷的摆脱单纯.”直入人的存在本 质”的创作转向也就变得可以解释.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文学现象实质上都 与社会步入转型期密切关联.1970年代末~1J1980年 代中后期.是中国文学绝无仅有的黄金时代.作家, 诗人是全社会的精神导师,一代青年多是文学青 年,诗人,作家梦是最灿烂的梦,读书,创作,谈文学 是最有品位的时尚.那时《十月》,《当代》,《人民文 学》,《收获》,《诗刊》,《星星》这些纯文学杂志最为畅 销,《人民文学》的发行量竞高达一百多万册.然而 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变. 人们还来不及思考就被裹挟着进入新时代.大家惊 讶地发现.文革中受伤的一代反思,寻根,启蒙,觉 醒所带来的思想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