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HDI看SI短线、薄层、浅孔三强棒之能耐何在白蓉生回PCB专页.docVIP

从HDI看SI短线、薄层、浅孔三强棒之能耐何在白蓉生回PCB专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HDI看SI短线、薄层、浅孔三强棒之能耐何在白蓉生回PCB专页.doc

  從HDI看SI ──短線、薄層、淺孔── 三強棒之能耐何在 白蓉生 回PCB專頁 ? 一. 題解 1.1 高密度互連(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ion; HDI)   在完工之正統電路板外 ,繼續以逐次(Sequential)額外增層的辦法;製作出非機鑽微盲孔(Microvia, 孔徑6mil 以下)之層間互連,與細密佈線(L/S 4mil 以下),以及近距設墊(球墊跨距30mil以下)之新式增層板者 (Sequantial Build up;SBU ) 稱之為HDI板類。此領域自從1997年開發以來,目前已大量應用於IC之封裝載板(Packaging Carrier/Board,俗稱Substrates日本業界稱Module Boand)與行動電話手機板,或個人數位助理(PDA)等各種新式多層板產品中。 1.2 HDI的故事   1989年IBM公司在日本Yasu的實驗工廠,首先推出在傳統PCB的外層上 ,以感光成孔(Photovia)的增層(Build up)做法而推出增層板(BUM),得到更為輕薄短小與密集組裝的“接續增層式”(SBU; 指超過一次以上的增層者)的板類。這種稱為SLC(Surface Laminar Circuitry)的革命性商業製程,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的BUM,也就是1997以後所另稱的HDI。此種Photovia式的SLC,目前IBM仍使用於商標為Thinkpad的筆記型電腦中,但成本與良率甚至可靠度,皆已遜於後起CO 2雷射成孔的HDI板類。 圖1. 此為具有微盲孔HDI板類之各種術語與代表性結構示意圖。   1994年美國PCB業界成立了一個合作性社團ITRI的組織,期欲共同努力推動與改善BUM製程,以期爭取到更多的商機。同年9月在ITRI之下又組成了一個實務工作小組稱為October Project,利用Motorola 的 MRTV2.2做為考試樣板,共有18家相關業者利用Laservia, Photovia, Plasma-via與其他方法等進行微盲孔(Microvia)與細線路的製作。後於1997.7.15出版成果報告,而正式展開HDI的時代。目前所正式出版的相關規範已有: (1).IPC-6016, HDI電路板類之完工允收用規範(1999.5) (2).IPC-4104, HDI基材板類之進料檢驗規範(1995.5) (3).IPC-2315, HDI板類設計規範(2000.6) 圖2. IPC-2315將HDI板類分為六種型別,此為其中兩種表示法。注意右圖中上面之二階疊盲孔,原文中並未出現,係筆者所改畫以符合量產之實情。 1.3 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   板子中不管是跑的方波數位訊號(Digital Signal),或者是從板面飛上天空的弦波類比訊號(Analog Signal), 當其等愈來愈快而進入前者的High Speed 與後者的High Frequency(如RF或Microwave)境界時,其波動的振幅(Amplitude,即工作電壓)必須一再的抑低(已從早年的12V,5V,不斷下降到3.3V,2.9V,再到P-Ⅲ 的1.5V以下)。目的就是為了不斷逼短訊號的 升起時間 (Rise Time,tr),與減少工作中的發熱(500的P-Ⅲ 在1.6V時發熱即已達16.8W)。不幸在訊號頻率提高與傳輸速度加快下,負面效應的電磁干擾(EMI),射頻干擾(RFI),與其他在各種雜訊(Noise)也都相形應勢而起日趨嚴重。 圖3.當方波數位訊號之工作電壓愈來愈低時,其各種雜訊(此圖中為Switching Noise)可容忍的限度也將愈來愈小。   而且當訊號的振幅(Amplitude)變小後,線路中各種寄生(Parasitic)雜訊可被忍耐的額度(Noise Budget)也必須要隨之縮減,方不致造成誤動作(Malfunction)或不能工作。然而一旦雜訊限度(Noise Margain)逼小後,傳統PTH的電路板將無法再承擔良好的傳輸,即使勉強行之其所呈現的訊號品質(亦即訊號完整性),也必然因雜訊太多而十分劣化不堪。 1.4 訊號之正常傳輸 當導線中流通者是直流電流(D.C)時,其所遭遇的阻力稱為電阻(Resistance),符號為R,其行為規範係遵守歐姆定律之R=V/I。 當導線中流通者是低頻(60Hz或120Hz)的交流電流時,其所遭遇的阻力稱為阻抗(Impedance),符號為Z。其數值大小不但與導線本身的電阻(R) 有關,而且還另與迴路的容抗與感抗有關,即: 當傳輸線中傳送的是高頻(20MHz以上)的波動訊號時,其所遭遇到的阻力另稱為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符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