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理论与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徐变收缩
空间效应分析
范彩霞李国平李方元田浩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上海200092)
提要传统的平面计算方法无法真实模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徐变收缩的空间效应。为了研究徐变收缩效应
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受力的影响程度,克服平面计算方法的缺陷,以某跨径4×50m的连续箱
粱桥为对象,采用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空间整体模型,进彳j^徐变收缩效应分析,并与条
件相同的结构平面杆系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关■词箱型桥梁;徐变收缩;空间效应;有限元法
混凝土徐变是依赖于荷载且与时间等因素有关的一种非弹性性质的变形。徐变是预应力
混凝土桥梁的主要变形之一,一般为弹性变形的1.5~3.0倍或更大Ill。当变形受到结构的内部
纤维约束和超静定约束时,会产生相当大的应力口J。但是传统平面杆系计算方法无法准确得出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型桥梁徐变收缩效应导致的截面应力分布规律,因此有必要建立空间整
体实体模型对徐变收缩效应进行分析。
本文以某跨径4x5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型桥梁为工程背景,利用空间有限元分析软
件建立空间实体模型,运用CEB.F1P模式分析箱梁徐变收缩的空间效应。同时利用相同的有
限元分析程序、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荷载、相同的施工阶段等信息建立了平面杆系模型,比
较两种模型得出的结果的差异。
分析模型的建立
(一)空间实体模型的建立
利用桥梁对称性,选取1/2结构(两跨)建立空间有限元实体模型,根据真实的移动模架
法施工过程,模拟四个施工阶段:第一阶段施工第一跨箱梁并施加有效预应力:第二阶段施
工第二跨箱梁并施加有效预应力;第三阶段加载桥面铺装:第四阶段为成桥后徐变收缩分析
阶段。箱梁采用8节点的实体单元模拟,在腹板和底板过渡段或是需要加预应力筋的位置,
采用了少量的6节点实体单元模拟。预应力筋采用梁单元模拟,且预应力筋单元与其周围的
混凝土单元在节点处变形协调。
预应力筋的线形采用多段折线模拟。纵向预应力筋的线形、数量和位置基本与设计相同,
横向预应力筋采用二合一的方法。预应力筋单元的预应力是通过对单元施加等效温度作用模
拟的.有效预应力采用梁单元模型的计算结果。
单元划分采用映射网络划分技术。纵向实体单元除边墩处外均以lm为单位划分。竖向和
横向在满足布筋的条件下,划分尺寸尽量与纵向保持一致。考虑到预应力筋单元布置的要求
和分析上的需要,项板翼缘部分和承托部分分成四层,其他部分分成两层,腹板分为四层,
底板分为两层。模型的边界条件与实桥的约束情况完全相符。全桥模型包括实体单元和梁单
元共31402个,节点29648个,有限元模型见图1.1。
顶底板纵向预应力筋采用15—12钢绞线,腹板预应力筋采用15.19钢绞线,弹性模量均为
2.15
第四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理论与分析
l,95×105MPat21。
(a)1/2实体模型图 (b)1/2箱梁横截面网格划分图
图1.1箱梁空间实体模型图
(二)平面杆系模型的建立
平面杆系模型包括102个节点,101个梁单元。为遵循可比性,模型的边界条件、材料特
性以及施工阶段等均与空间实体模型相同。
=计算结果分析
(一)箱粱整体受力描述
在混凝土徐变收缩效应作用下,实体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腹板的空间效应十分明显。混
凝土收缩徐变导致的腹板内侧最大主拉应力处于0~3.37MPa左右,腹板外侧最大主拉应力大
部分处于3.23~4.62MPa左右,如图2.1所示为半跨连续粱腹板最大主应力图。从图中可以看
出,在墩边负弯矩区和反弯点区域腹扳内外主应力差异较大,腹板下端比腹板上端内外主应
力差异大。
徐变收缩在平面杆系模犁中引起的应力很小,最大主压应力为.0.05MPa,出现在中间支座
处箱粱腹板的上端:最大主拉应力为0.08MPa,出现在负弯矩区段箱粱腹板的下端。受平面计
算方法的限制,杆系模型只能考虑纵向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结果是左右腹板对称,竖向
层状分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