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先行先试为两型社会建设探索道路.ppt

把握机遇-先行先试为两型社会建设探索道路.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把握机遇-先行先试为两型社会建设探索道路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武汉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 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 习近平要求以节能减排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发展方式转型。 李克强副总理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的要求:一套体制机制;一条道路;两个作用 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全国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武汉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罗清泉书记提出五个率先,要求武汉市力争在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等五个方面走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李鸿忠省长提出一城双责,要求武汉市在湖北振兴中既要自己向前推进,又要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为市政府今年首要的重点工作。 武汉如何才能抓住机遇,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希望,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进程中作出应有贡献,当务之急是要把握战略意图,吃透市情,找准特色,先行先试,为“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作出开创性贡献。 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 1、充分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综改探索的时代背景 2、充分认识国家战略意图,把握武汉“两型”社会综改试验的内涵与特点 3、抓住机遇,彰显优势,发挥两型社会综改探索的先导作用 一、充分认识“两型” 社会建设综改探索的时代背景 提出的过程 从节约、环保到“两型社会”试验,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0年以前,工作——国策 2000-2007年,国策——模式 2007年以来,模式——试验 相对应的社会:资源浪费型与环境破坏型社会。 经济不可持续,资源不可存续,环境日渐恶化,生态日渐退化,人类生存环境日渐恶化。 违背人本的社会,片面经济增长的社会。 2007年6月初,G8+5峰会上,西方八国首脑同意认真考虑德国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CO2比1990年减少50%的目标,最近日本北海道峰会正式确定。 据此目标,即使届时按人均CO2排放量相等计算,我国2050年的CO2排放量要比2005年减少一半。我国从1990年到2005年,CO2增加一倍多,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现有技术进步情景分析,2050年的CO2排放量至少比2005年再增加一倍。 二、充分认识国家战略意图,把握 武汉“两型”社会综改试验的内涵与特点 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央的普遍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普遍行动: 沿海地区模式转变,唐山等地被批准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城市。 共同点都是实现科学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 武汉市的特点是什么?采取什么模式?与沿海有什么不同? 中央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中部? 武汉的市情是什么? 武汉的模式是什么? (一)中央的五大战略意图。 一是改革意图,即进一步展开专题性综合改革实验,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探索,获得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向的专题性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以及可以推广的支撑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 中部是中国的浓缩,体制机制具有代表性。 出现了新的拉大区域差距的因素: 1、东部服务业加速发展。 2、中西部采掘业和相关产业产能过剩,要结构升级。 3、东部产业能否向中西部顺利转移。 武汉城市圈辐射图 对应九大体制机制:“九圈同建”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构升级型城市圈” 2、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生态型城市圈” 3、节约集约用地——“节地型城市圈” 4、科技与经济融合——“创新型城市圈” 5、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快捷型城市圈” 6、金融——“资本融通型城市圈”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