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篇)课件 中国民间习俗.pptVIP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篇)课件 中国民间习俗.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篇)课件 中国民间习俗

中国古代民俗 一.什么是习俗? 民间习俗是人们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其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大体来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经济民俗:生态民俗、生产习俗、交易习俗、消费习俗; 2.社会民俗: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例为主要内容,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生活仪礼等习俗是重点。都市社会习俗也属于研究对象; 3.信仰民俗:以传统的迷信、崇拜、信仰为主要内容; 4.游艺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口头文艺活动、竞技活动。 二.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1.对大自然的崇拜 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仪式例如寮、瘗、沉、雩、封禅、烧香等等来祭祀天、地、日、月、四方之神,祭祀山岳、河流、大海,并创造出一系列的人格神诸如玉皇、阎王、土地、城隍、河伯、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旱魃(ba)、妈祖等等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北京的天坛与地坛 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 2.对家畜的崇拜 农历六月二十三是马王爷生日 浙江王江泾莲泗荡“猛将出会”盛况 3.对大地的崇拜——社祭 中国人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抱有一种特别的崇敬之情,祭祀土地就是社祭。古老的社祭并没有偶像,只以树木作为象征。《论语·八佾》记载:“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福建莆田新建的妈祖像 渔民在出海捕鱼之时要举行祭海仪式,渔民中还有许多禁忌,人们至今仍然守之诺诺。沿海地区之所以普遍信仰妈祖,是因为大海不可抗拒的力量始终使人心生畏惧。 4.城隍庙 《礼记·郊特牲》:“八蜡以祀四方”,即到了腊月要祭祀八个神灵。东汉郑玄注释说:“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八蜡中的第七位神是水庸,水即隍也就是城河,庸即城,水庸即城隍神。 5.人生仪礼 1.诞生礼:三朝、满月、百日、抓周、生日。 2.成年礼:冠礼、及笈 。 3.结婚礼: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归宁(回门),银婚、金婚 。 4.丧葬礼:葬式、葬俗等等 。 6.岁时节俗 元旦 、元宵节 (灯节)、社日 (春社与秋社)、寒食节(清明前二日) 、清明节 、花朝节 (二月十二日 ,又叫百花生日 ) 、浴佛节 (四月初八)、端阳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三伏、七夕节 (七月初七是,也叫乞巧节 )、中元节 (七月十五 )、中秋节 、中秋节 、冬至节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日,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 * 1.《说文解字》:“民,众萌也”,“俗,习也。” 2.《正韵》:“俗,风俗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 3.《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礼俗志》中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竣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乃至举国之人,辗转沉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 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习俗的记载在《山海经》、《仪礼》、《楚辞》中开始出现。东汉崔寔(shi)的《四民月令》、应劭的《风俗通义》和南朝宗懔(lin)的《荆楚岁时记》都记录了各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另外还有唐代段式成的《酉阳杂俎》、陈元靓的《岁时广记》、陆羽的《茶经》,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南宋的《梦梁录》、《繁胜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元代的《马可波罗游记》,明清笔记《琐事剩语》、《四礼翼》、《戒庵老人漫笔》、《履园丛话》、《啸亭杂录》、《听雨丛谈》、《锡金识小录》、《广东新语》、《台海使槎录》、清末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都为民俗学提供了资料。 三.古代民俗面面观 马王爷纸马 宣化常峪口堡 马王庙后墙 浙江桐乡水上蚕花会 浙江乌镇的蚕花娘娘庙 江南地区在清明节要举办蚕花会,祈求蚕花娘娘保佑蚕茧丰收 。 山西新绛稷益庙壁《捕蝗图》 虫王庙(或八蜡庙)在唐代供奉李世民,北宋供奉刘承忠将军,元代供奉刘猛将军,人们祈求虫王保护青苗。 浙江西塘的八腊庙 福建武夷山竹林里一处现代的祭坛,坛内竖立一块方砖,砖上刻有一个“社”字。 温州某村村口大榕树下 的祭坛,里面空无一物 人格化的土地公公 和土地婆婆 清代潍坊年画 《籍田礼》 北京先农坛 嵌在路口的泰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