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七下.ppt

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七下.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七下

名词做形容词,甘美 形容词做名词,好,好处 即使 美味的菜 不 吃 甘美 最好的道理 所以 反省自己 自我勉励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问题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有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四、文章中心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B B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理解不透,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不懂的知识有很多,应努力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从教师的“教”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自学能力。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钯”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颠”通“癫”,疯狂 名词活做动词,划船 动词活做名词,洪水 水边 倒塌 推究 埋没 信服 正确的言论 表原因的发语词,可译为因为,由于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于是,就 既然这样,那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丢失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地方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问题探究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文中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庙僧的嘲讽,隐含着讲学家的自恃博才、骄傲自信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以及他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四、文章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依照常情作出主观判断,同时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靠近 寻找 终于,到底 主观地判断 D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讲学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没有从实际出发,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待着,料及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征,他把理论知识和多年实践经验相结合,得出“当求之于上流”的结论,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①遇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遵循事物的规律)。②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③实践出真知。④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⑤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