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绪论

讲读篇目 《大同》 《道德经》(二章) 《郑伯克段于鄢》 《春江花月夜》 《永遇乐·落日镕金》 《红楼梦·晴雯之死》 《牡丹亭·惊梦》 《伤逝》 《苏格拉底的申辩》 《哈姆莱特》 L/O/G/O 关于《商颂》制作年代的分歧,最早始于汉代。 古文学派的《毛诗》认为《商颂》是传自商代贵族; 今文学派的鲁、齐、韩三家则认为《商颂》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作品,作者是正考父,创作动机是赞美当时的宋国国君宋襄公。 韩诗说见《史记·宋世家》裴骃集解与《后汉书·曹褒传》李贤注,两注均引《韩诗薛君章句》谓:“正考父,孔子之先也,作《商颂》十二篇”,“美(宋)襄公”。 齐诗说见《礼记·乐记》郑玄注引:“《商》,宋传也。” 鲁诗说见于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 春秋说在清季、民初的时候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魏源(《诗古微》)、皮锡瑞(《诗经通论》)、俞平伯、顾颉刚(《论商颂的年代》及顾颉刚按语)等人均支持今文学派的这一观点,作于春秋说开始在《诗经》研究界占据统治地位。 先秦时期,并未对《商颂》作为殷商作品提出质疑。 关于《商颂》制作年代的分歧,最早始于汉代。 古文学派的《毛诗》认为《商颂》是传自商代贵族; 今文学派的鲁、齐、韩三家则认为《商颂》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作品,作者是正考父,创作动机是赞美当时的宋国国君宋襄公。 韩诗说见《史记·宋世家》裴骃集解与《后汉书·曹褒传》李贤注,两注均引《韩诗薛君章句》谓:“正考父,孔子之先也,作《商颂》十二篇”,“美(宋)襄公”。 齐诗说见《礼记·乐记》郑玄注引:“《商》,宋传也。” 鲁诗说见于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宋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 春秋说在清季、民初的时候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魏源(《诗古微》)、皮锡瑞(《诗经通论》)、俞平伯、顾颉刚(《论商颂的年代》及顾颉刚按语)等人均支持今文学派的这一观点,作于春秋说开始在《诗经》研究界占据统治地位。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商颂》作于宗周中叶,代表论文是王国维《说商颂》上下篇。 大学语文 文学院 蒋旅佳 2016-8-26 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什么课?) 二、学习目的(为何开设大学语文?) 三、学习方法(怎么学好大学语文?) 《绪论》 课程性质 一、大学语文姓“大” 语文的学科特点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重在提高语文素养。 小语:工具性(语言文字) 中语:人文性(语言文学) 大语:审美性(语言文化) 大语课标: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母语教育课程,以提高母语素养为宗旨。 课程性质 二、大学语文姓“语” 1.语文学习,终身学习。 “大语文”: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 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 课程性质 2.语文学习,语文本位。 以“语文”为立足点,以语文为本位,体现“语文味”,重在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运用汉语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品位。 不能过于强调突出语文学习的其它功能,本末倒置。如,政治教育、道德教化、伦理评判等文化功能,否则,会让语文教育扭曲变形,完全失去语文味。 课程性质 3.语文学习,文本本位。 回归文本,紧贴文本,进行文本细读,不能飞跃文本,过度阐释文本,或脱离文本,割裂、机械背诵所谓的知识点、考点,甚至延伸到文本之外。 提倡“体悟式”“感悟式”的生命情感阅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感受融入文本,在人格上、心灵上与作者产生深度共鸣。 课程性质 4.语文学习,回归诗意本位。 文本的阅读有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审美解读。过度强调功利性、理性阅读,会失去语文本色。 从文学角度看,文学作品突出的属性就是非功利性,理性很难产生朦胧多义的诗意。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授课对象:本科非中文专业 教学课时:36 考试形式:全校统考 课程性质 * * 学习目的 语文危机。 最早来自美国。60年代的人对于母语和母语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对于传统的东西并不重视,因此他们提出了语文危机的概念。 中国改革开放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发现人们不但外语素质很差,语文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大学的学者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不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能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