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物理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二十世纪初经典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伦琴是如何发现X射线的;天然放射形的发现过程;电子是如何发现的;熟悉:二十世纪初经典理论的危机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二十世纪初经典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伦琴是如何发现X射线的;天然放射形的发现过程;电子是如何发现的。  。则法拉第圆桶所获得的电量为:,进入法拉第圆桶内的粒子的动能因碰撞全部转变为热,则其动能大小可由温度计的温升测算得到,其量值应为:。射线在磁场中偏转(半径R)有下述关系:,由上面三式可得:。这样J.J.汤姆逊测得:厘米,电磁单位/克。 ⑤证明电子存在的普遍性:J.J.汤姆逊用不同材料做阴极,并用不同的气体做实验,结果荷质比具有同一数量级,证明各种条件下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带负电的粒子流,与电极材料无关,与气体成分也无关。 1897年发表论文《论阴极射线》,阴极射线的载荷子比起电解的氢离子,m/e小的多。原因可能是m小或e大或兼有之。 他从勒纳德实验结果知道,阴极射线在空气中的穿行距离可达1厘米,而空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仅有10-5厘米,因此阴极射线的质量一定比空气分子小的多。 ⑥其他实验验证:   1)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流   1887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但对产生的光电流的本质不清楚。1899年,J.J.汤姆逊用磁场偏转法测量了产生的光电流的荷质比,结果与阴极射线近似。   2)热电效应中的负离子   热电效应是1884年爱迪生发现的,他在研制白炽灯时,发现灯泡里的白炽碳丝加热后有负电逸出。1899年,J.J.汤姆逊同样用磁场截止法测量了荷质比,结果也 和阴极射线一致。   3)β射线的测定   1898年卢瑟福发现了β射线,不久,贝克勒尔用磁场和电场偏转法测得β射线的荷质比和速度,证明和阴极射线相同。 J.J.汤姆逊在掌握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于1899年果断地做出结论: ⅰ)不论是阴极射线、β射线还是光电流,都是电子组成的; ⅱ)不论是由于强电场的电离、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灼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发射出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 ⅲ)这种带电粒子比原子小千倍,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物质的最基本电位。 文章中, J.J.汤姆逊用电子一词来表示构成阴极射线的这些载荷子。(电子一词原是由斯坦尼1891年提出,用来表示电的自然单位) 3.电子电量和质量的测量-油滴实验 J.J.汤姆逊的研究生 汤森德、H.A.威尔逊、C.T.R.威尔逊等在测量阴极射线粒子带电量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但最有说服力的是罗伯特·密立根的油滴实验。 密立根在1906年重复H.A.威尔逊的实验时测得 e≈4.03×10-10静电单位,1913年,他用油滴实验测得 e=(4.774±0.009)×10-10静电单位。后来经不断改进和重复测量,1917年公布的结果为:e=(4.770±0.009)×10-10静电单位。 于是由荷质比得 电子的质量为 me=(1/1830)mH   1901年考夫曼(Walther Kaufmann,1871-1947)用β射线作实验,证实电子的质荷比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证明了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的事实。 4.意义 ①宣告了原子是可分的。 ②为进行电子和原子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实验技术。   J·J·汤姆逊于1906年获诺贝尔奖。 二 X射线的发现 1.伦琴(Wilhellm Konrad Rontgen,1845-1923) 德国物理学家。1865年进入瑞士 苏梨士工艺学院学习机械工程,曾跟著名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及孔脱学习。1869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几所大学从事教学和晶体、光学、电磁学的研究工作。1888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1894年担任校长。19世纪末,阴极射线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一向治学严谨的伦琴教授,也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2.X射线的发现过程 当赫兹和勒纳德发表了论阴极射线穿透力的论文后,德国物理学家伦琴重复了勒纳德的实验,发现阴极射线确实能穿透铝箔在空气中穿行几厘米,并使涂有铂氰化钡的荧光屏产生荧光。后来,他又改用没有铝箔窗口的克鲁克斯管进行实验,也发现了荧光。可是根据勒纳德实验,阴极射线是不能穿透玻璃的,这一现象促使伦琴将实验进行下去。 1895年11月8日晚,为了防止外界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影响,他把实验室的窗户用黑布遮好,为防止管内可见光漏出管外,又用黑纸将放电管包起来,他意外的发现一米外的荧光屏上发出闪光,将荧光屏移远继续做实验,荧光屏上的闪光仍随放电过程的节拍断续出现。他用书、木版、铝片等物挡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荧光屏上仍能发出不同强度的闪光。伦琴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同于阴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