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细读《论语》,由衷认识,“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生活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孔子,他一生都从事教育事业,所收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不仅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特别是《论语》一书,乃是中国文化之国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由此可见他在历史文明史的地位。
薄薄仅二十四页的《论语》中出现了“仁”字一百零九次,“仁”是孔子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仁”的作用在整个《里仁》篇中,孔子对“仁”的阐述已是淋漓尽致,从仁的缘由、思想、行为等都有深刻理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他对每个人的“仁”思想的核心又是不一样的,《论语》中曾有五人问及到仁为何物,分别是子路,子张,颜渊,仲弓和司马牛。就拿颜渊和司马牛来说。他对颜渊的“仁”告其曰“言行于礼”,而对司马牛则是“问心无愧”。这不仅让我想到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而孔子却能敏锐洞悉,因材施教,怎么来说也不愧对中国第一的教育家!
纵观仁字,二人成仁,这也正是仁所要体现出来的人和人之间的态度、行为等。说到这里,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两句话隐含了对爱的要求,只要有爱,一切都会美好,如果君爱臣,臣爱民,民奉君,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么?孔子对天命持谨慎的态度,他更相信人之间的力量。这股力量便是爱,这也就是孔子对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他试图挖掘人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将其完全释放出来。
在“仁”的教育理念中,爱父母是放在第一位的。在第一篇《学而》的第六章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是唏嘘不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看到这儿我就在想: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是不是某古人在看到这儿的读后感呢?这样的教育观念,相比现代某些只重教育,不重人品的教育者,实在是天差地别。不得不佩服孔子在那个时代就觉察到了千年之后的素质教育观点,他早在那个年代就已羽化成仙,俯视苍生为他写的无数优美的诗篇……
在尽孝道之后,他所追求的仁爱,也是为后人啧啧称道的。可以这么说,在整本《论语》共20篇中,没有一篇未涉及到仁爱,像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在学习方面的语句也是颇为丰富,好比人尽皆知要自爱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已经是广为流传,甚至翻译成各国语言盛行海外。孔子教育思想的光辉无处不在,从为人至学习,从为政到治国,甚至看似繁琐的第十篇《乡党》,都体现了教育内容不拘的存在。他教育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生,甚至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
孔子在修德治学等方面,也是从“仁”来阐述的。孔子虽然是桃李满天下,但对于自己的要求是丝毫不懈怠的,永不满足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向无止境的黑暗中不断摸爬前行。像是《述而》篇第二章,第三章所述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和“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两句话中,明确指出了是对自己的要求。很难想象孔子有了如此的教育成就,却不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地为了教育事业而殚精竭虑,这份追求与执着,加上他的结果与成就,相比之下的矛盾,正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
孔子一生有三千弟子,想必绝大多数都是尊师敬长(那个白天睡觉的宰予除外吧),我想正是孔子在教育生活中也尊敬他们吧。像是在《子罕》篇中颜渊感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中充满着对孔子的无限仰慕之情,而像是每个人问“仁”之后所感叹的“XXX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更是不必多说。孔子是以德服人的,也是尊敬他每一个弟子,对自己也很有信心能够教化那些尚处在迷茫的“愚众”,别人百般劝说也止不住他为诲的脚步,还记得《子罕》篇的那句:“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