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杨凤兰:将“水钻石”镶嵌在撒哈拉.docVIP

3杨凤兰:将“水钻石”镶嵌在撒哈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杨凤兰:将“水钻石”镶嵌在撒哈拉

3杨凤兰:将“水钻石”镶嵌在撒哈拉 杨凤兰:将“水钻石”镶嵌在撒哈拉   杨凤兰(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一位年过五旬的女共产党员,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四赴撒哈拉,历尽艰辛,不辱使命,把象征生命和绿色的“水钻石”镶嵌在茫茫大沙漠上,使“中国工程”成为品牌!   在撒哈拉大沙漠南缘一座城市的小山上,一个钻石形的建筑巍然矗立。巨大的“钻石”周身,人们奔跑着、欢呼着。一名黄皮肤中年女士笑靥如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黑皮肤人们紧紧地围拢着,“马达姆杨!”“马达姆杨!”从总统到普通市民,人们欢呼着争相和她握手、拥抱,竟然把她的手都握肿了!   这个钻石形建筑并非城市塑像,而是一座巨型水塔;马达姆杨也并非这个城市的居民,而是来自遥远中国的一名共产党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凤兰。   为了建造这个水利工程,50多岁的杨凤兰率队四入非洲,最后一次在这里苦战了21个月,主持设计了中国援建尼日尔共和国津德尔市供水工程,解决了折磨津德尔市市民60多年的缺水问题。她因此获得了“尼日尔总统勋章”。   津德尔——非洲“最渴”的城市   尼日尔共和国是世界最贫穷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没有工业,主要是农业,农业还不能自给自足,每年的饥荒都要饿死很多人。医疗极其落后,疟疾是威胁这个国家的主要疾病,由于缺医少药,每年有50%的孩子死于疾病。   津德尔市原为尼日尔共和国首都,就因为干旱缺水,1927年,尼日尔不得不迁都尼亚美。   在此后漫漫数十年里,30多万津德尔市民饱受干渴煎熬。全年除7至9月外,全境无雨。全城呈现着沙漠属性,赤地千里,一片褐色,气温能超过50摄氏度。每天富人区供一次水,其他区域有剩下的水就供点,没有的话就一天都不供。这时你会看见满街都是顶着瓦罐的妇女和孩子四处讨水。农村一般就喝雨季流到水坑里的污水。这一坑污水,还是牛、羊、人和野生动物共用的。   世纪之交,中国勘探队找遍2000平方公里大沙漠,终于为他们钻出了一眼“旺井”。   首入尼日尔——夜宿荒沙   2002年9月,中国援建津德尔市供水工程启动。51岁的杨凤兰作为工程的总设计师,带着设计考察组11人,第一次进入尼日尔。“虽然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第一次的遭遇,还是让我们始料未及。”   在空中飞了30多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到了尼日尔的首都尼亚美市。而从首都到津德尔工程现场还有1000公里路程,没有交通工具,他们需要自己租车前往。沿线没有饭店,也没有通讯设备,但他们不顾一路劳顿,租了一辆面包车便急急上路了。   此时正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雨季。面包车在经过一座漫水桥时遭遇了洪水。突来的洪水瞬时没过座椅,他们的行李、带的粮食,全部浸在水里,人也只得坐在椅背上。最后还是花钱请黑人兄弟帮他们把车推了出来。上岸后,车因油箱进水也开不动了,他们只好一路不断拦车讨油,然而车子最终还是坏在大沙漠里,再也动弹不得。   天黑了,杨凤兰心里很急,却一点也不表现出来。她安排大家就地宿营,吃的东西全坏了,只剩下水,只能限制大家少喝一点水,不要再洗脸、洗手。一种叫不上名字的小毒虫,成群地往他们身上扑,他们身上到处是大水泡,感觉像热水烫了一样的疼。漫漫长夜,他们颗粒未进,或躺或坐地熬到天明。   天刚亮,他们终于上了一辆开往津德尔的大型货车,晃晃悠悠地到达了施工现场。   赶到津德尔的第二天,来不及休整,杨凤兰就带着队员们马不停蹄奔赴现场,踏勘、定线、调研、走访、收集各方面资料,一干就是40多天。杨凤兰心里非常清楚,工程设计以前只有这一次考察、确定方案机会。为了确保设计方案合理,她带领大家连续3次沿着35公里管线、28公里高压输电线路跋涉。   当杨凤兰他们完成现场考察回到尼亚美时,受到尼日尔总统坦贾的亲切接见。总统仔细听取了他们的设计思路和施工工期,非常满意。而令总统感到惊奇的是,这个带队的考察组组长竟是一名51岁的女士。交谈之后,总统很高兴,亲自送他们到总统府院里,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至此,杨凤兰带领她的考察组结束了首次“火炉”之旅,圆满地完成了设计考察和设计合同的签订任务。   再入尼日尔——人们亲切地叫她“马达姆杨”   回国后,他们用了6个月时间完成了初步设计。2003年4月,杨凤兰以设计总工程师身份第二次奔赴尼日尔,此行的任务是接受尼日尔国审查设计图纸和文件,主要是为避免初步设计不符合受援国的实际情况。   “当时正赶上‘非典’肆虐,很多国家都不给签证出境,我的签证是特批的。”杨凤兰回忆说,“飞机上就我们几个中国人,法航的服务员在机上频繁消毒,十几个小时里我们不得不捂着大口罩。”   “到达尼日尔时问题又来了。”4月20日,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刚刚接到外交部的通知,由中国到达各国的人员,将一律进行隔离。于是,当杨凤兰抵达尼日尔时,大使馆正在讨论是否要接待她,是否需要隔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