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泄泻临床辨治经验举隅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慢性泄泻临床辨治经验举隅
李彦生 王沁易(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脾胃肝病二科 721000)
【摘要】总结多年治疗慢性泄泻中医辨证论治经验,从标本、虚实、治法、方药5个方面探讨了治疗该病的理法方药思路,以此为该病治疗作一抛砖引玉。
【关键词】慢性泄泻 脾胃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304-02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多年,运用纯中药治疗慢性泄泻,积累了一些用药经验,疗效可靠,强调慢病慢治,守法、守方与临床变通相结合,现将平时习用的经验集腋成裘,阐述如下:
1.重视补益脾胃,缓治其本
泄泻的病机在于脾虚湿盛[1],治疗泄泻,要抓住这一根本,从脾胃出手,就好比打仗,擒贼先擒王,以动摇敌人的主心骨,树倒猢狲散。故采用自拟方“白术散”,以补脾??湿,直中病机。常用药为:党参、炒白术、炒扁豆、陈皮、炒薏仁、炒山药、砂仁,特别是方中的白术、扁豆、薏仁、山药均需炒用,以更加利于入脾胃经,从而发挥其直捣巢穴之功。
补益脾胃,健脾化湿,为治泻第一要旨[2],不仅体现在慢性泄泻的不同证型中,亦需贯穿治疗之始终,因澄其源,方能清其流;诸邪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病理基础,则难以为患。
如治一患者,魏某某,男,32岁,腹泻近4月,经静点抗生素多日,效果不显,大便仍呈稀胡状,同时伴有腹胀,纳差,体重由原来的180斤降至130斤。观察舌脉,舌质淡、苔花剥、脉细弱。考虑此病人腹泻时间较长,体重减轻明显,足见其脾胃虚弱较甚,再加上静点抗生素日久,则脾胃更伤。故辨证属于脾虚泄泻。方用白术散加减: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扁豆15g,陈皮12g,炒薏仁15g,炒山药15g,砂仁5g,黄连8g,柯子15g,焦三仙各15g。7剂后患者大便基本成形,精神状况较前明显好转。二诊,考虑患者病程较长,故治疗不能急于求成,遂将上诊方剂制成丸药,长期服用,以缓图治本。
2.提倡标本兼顾,虚实同调
临床上本病常为虚实并见,不少患者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伴见湿热、寒湿食滞表现,其性质为虚实夹杂,标本同病。其临床表现为泄泻,大便清稀如水样或粪色黄褐,气味臭秽,口中粘腻不爽或口臭,腹胀,纳差,舌质淡,苔薄白,或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3]。治疗宜补益脾胃以治其本,兼以清热化湿,温化寒湿或消食导滞以治其标。对于脾虚兼有湿热者,通常采用自拟方“白术散”中加葛根,黄苓,黄连;兼有寒湿者,常加藿香,佩兰,白蔻,重用砂仁,以芳香化湿;对于脾胃虚弱兼有食滞内停者,常在白术散的基础上加用焦三仙,莱菔子,鸡内金等消食化滞之品。这种固守病机,随症加减之法,临床常获良效[2]。
如治一患者,耿某某,女,46岁,于2011年8月6日初诊,患者一月前,因饮食不慎出现泄泻,粪色黄褐,伴见肛门灼热,口苦,腹胀,纳差,全身困乏无力,舌质淡苔,黄腻,脉濡数,辩证属于脾虚湿热内停,具体方药: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扁豆15g,陈皮12g,炒薏米15g,炒山药15g,砂仁3g,黄连8g,葛根10g,黄苓15g。7付后大便次数1—2次/日,基本成形,效不更方,继用7剂,大便成形,临床治愈。
方中的砂仁,黄连为平调寒热之药,湿热重,黄连用量大于砂仁,寒湿重,砂仁用量过于黄连。
黄连苦寒,易损脾败胃,在方中清热燥湿,以治其标,如果黄连用量过大则违背泄泻之病机,使本已虚弱的脾胃雪上加霜。故,在治法上虽遵循标本同治,但要适度而止,不能本末倒置,要处处紧扣病机,治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3.掌握守法与变通,机动灵活
临证中,笔者常常对于用之有效的治法,却有时也要换思路,改变治法,而对疗效不著者,却嘱患者坚持服用。对于此,常常让人难以理解;其实,慢性病为积久而成,脏腑功能受损,正气相对不足,病邪难以速祛,正气难以恢复。因此,守方,守法不明显,不能归结为遣方用药的错误,必须有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但这一定要在辩证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对于辩证有误者,不应一味墨守,变而通之,才是良策。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初服见效者,自然不必更方。但疾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一定的规律,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便有效,也应调整治法。虽常言,效不更方,但不能拘泥于死板的辨证治疗,应使守方与变通相结合,守方是为了缓图治本,而变通是为了应对病情之变化。
总之,无论是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