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是心理缺陷?对人友善伤自己.docVIP

老好人是心理缺陷?对人友善伤自己.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好人是心理缺陷?对人友善伤自己

老好人是心理缺陷?对人友善伤自己 老好人是心理缺陷?对人友善伤自己 2011年11月15日 10:32:06  来源: 西宁晚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性格,但又有很多人有相同的性格缺陷,比方说你是一个所有人眼里的“老好人”。也许你要疑惑,当好人不是很好嘛。确实,从小的教育就告诉我们要当一个好人,但是,如果是一个无论对什么人都有求必应好的无以复加的人的话,那么,他大概已经迷失了自己。   对人友善却伤自己   这是通过一名女性密友的故事分析这种“友善病”。   小琴的朋友对工作、家庭、朋友面面俱到,抚育两个孩子、照看房子、照顾老母亲之余还当起兼职护士。亲友们有问题也都爱向她求助。一个侄女每天给她打电话,控诉自己丈夫,声称婚姻走到尽头,一说就是数小时,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怨声载道。   表面来看,这名朋友是大家眼中最友善无私的人。而她私下对心理医生坦诚,自己身心俱疲。有一次面对一名倾诉烦恼的同事,她表面上礼貌应对,还不断安慰对方,实际上早已不耐,“我想让她闭嘴或滚开。”   专家说,人们从小就被教育说对人友善是一种善行。许多女性和这名朋友一样,不断给予以取悦于人,不由自主地赞同对方、满足对方要求,难以对别人说“不”。   友善原来只是面具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对他人友善至那位朋友那种程度已经不再是值得赞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种病理状态,名为“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病”。   巴巴内尔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他说,这类女性为数不少,她们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问题是要成为圣徒可能会致命。当给予成为活着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巴巴内尔说,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改变习惯解救自我   这种过分取悦他人的滥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价,譬如活在对拒绝和失败的恐惧中、充满自卑、失去自我、时常自我责备、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无力抉择、疲于追求完美、感觉被孤立等。   一家夫妻关系中心负责人说:“如果某人太顺从,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没有自己的声音,那就容易受人欺负。”阿布斯说,要改变这种长期以来的行为习惯需要“痛苦的努力”,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恐惧和担忧。此外,专家还建议“好人”努力学习为自己说话,尝试说“我想”、“我要”。   最后需要记住,要回应别人的需求,但前提是不能为此违背自身意愿。换句话说,要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但首先要爱自己。 海小皮 “讨好他人”也是一种心理病 “讨好他人”也是一种心理病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不要浪费时间讨论谁是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在一般人的头脑里,好人的价值不证自明,毋庸置疑,似乎是好人多多益善。至于谁是好人,好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些什么特征,则很少有人仔细想过。   然而,在美国有一个叫“好人综合症”(good guy syndrome)的说法,为人们细心思考好人和好人所做的好事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分析与治疗视角。所谓的“好人”,是那些对别人特别亲切和善、特别好说话、有求必应、想方设法帮助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以此为荣的人们。对他们来说,当好人不仅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方式,而且更是一种与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际关系。   好人做的是对别人有利,令别人高兴的事,所以好人总是能够讨人喜欢。很少有人讨厌好人来替自己无偿地做好事的。可以说,接受好人助人为乐行为的其他人,都有意无意带有自私目的,利用和受益于好人的这一特点。而好人对此不仅不在乎,而且还乐在其中。好事未必有助于社会中善的累积,这是一个问题,但一般人只是把它看成一个无大碍的问题。   然而,2001年布莱柯(Harriet Braiker)的《讨好的毛病:治疗讨好他人的综合症》(The Disease to Please –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一书问世,宛如在好人众多的美国社会中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不仅一下子成为畅销书,在著名电视主持人奧普拉?温弗里的电视节目里成为讨论的专题,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大众心理学经久不衰的话题。   布莱柯的书让读者看到,一心当好人原来不是一个无大碍的问题,而是一种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对自己个体价值的信心匮缺,渴望用对他人做好事来换取外来的肯定和赞美,这种渴望一旦成为心理定势,就会严重降低行为者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变成一种可以称作为“癖”的习惯和依赖。   布莱柯所说的“讨好他人”综合症就是人们现在一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