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复三的弟子
赵复三的弟子
赵复三(1926-),上海市人。194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47年后,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副总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圣公会牧师,北京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燕京协和神学院教务长,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总干事。196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副院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撤销其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此后赵复三在美国南方一所大学任教。赵复三退休后,与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退休部门主管陈晓蔷结婚,定居耶鲁,并翻译《西方文化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等著作。
何光沪目录
人民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编辑本段人民大学教授
1950年9月28日生。贵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特约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学等领域的研究。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著有《多元化的上帝观》、《有心无题》、《神圣的根》、《何光沪自选集》、《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天人之际》和《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等,译有《宗教哲学》、《现代基督教思想》、《20世纪宗教思想》、《基督教神学原理》、《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等;编有《宗教与世界丛书》(已出版40余种)、《基督教文化评论》、《蒂里希选集》、《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宗教学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等。 其人以为:世界的现代化需要宗教的改革,而宗教的改革必须走向协作,协作必然要求开放,开放又必然要求非形式主义化,即消除宗教中的形式主义或倒转宗教中的形式主义化过程,使宗教能够区分形式与内容、外在现象与内在精神、象征手段与象征对象、非终极者与终极者。
单光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群体性事件研究专家 单光鼐 1945年10月生,重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年研究》杂志主编。主要学术专长是社会问题、青年问题研究,现从事社会群体性事件研究,近年来曾亲赴多起群体性事件发生地调研,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应对方面有深入独到的研究。 196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68~1979年在贵州教书,1982~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工作,1985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稳定课题组成员,兼任中国青海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警察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协会理事等。 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娼妓——过去和现在》(专著)、《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合著)、《社会学》(合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合著)等。 主要文章有:《崛起的中国如何与西方对话——怎样化解西藏事件的公关危局?》(《南方周末》)、《“散步”是为了避免暴力》(《南方周末》)、《非政治化处理群体性事件》(《财经》杂志)、《冷处理 徐图之 慎用警》(《网络舆情》)、《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学问》(《瞭望》新闻周刊)、《寻求维护稳定的大智慧》(《半月谈》杂志)等。
首师大中世纪西方历史教授戚国淦先生私淑弟子一年,清楚地记着他的一句话:希望自己的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参考一百本外文书,做五百个注。我们那时代做学生的多是以论文中参考书目多些,做注多(尽管其实都不多)为荣耀,而不是读过了掖着藏着,引用却不做注。
这部书的中译本终于问世了。在原著出版(1975年)33年后,中文摘译本出版23年后,爱德华·威尔逊的煌煌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的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
广大的中国读者是从当年“走向未来丛书”中的《新的综合》初识威尔逊的。我也不例外。那是个摘译本,瘦身到仅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原著130余万字,摘译本13万余字。它引导我们知道了威尔逊及其社会生物学,也误导我们以为该书的全部价值都系结在一个核心词上——社会生物学。摘译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原书知识思想之博大厚重,它显然无力传递。
我阅读生物学的兴趣是在《新的综合》的摘译本问世(1985年)十年后勃发的。有时的阅读是手不释卷,昏天黑地,兴趣越十年而不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