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叶斑病防治PPT.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桑树叶斑病防治PPT

云南桑树病菌初步鉴定及其对咪酰胺的敏感性测定 答 辩 人:陈文智 指导教师:杜 飞 2012年6月12日 园林园艺学院 本科论文答辩 汇报提纲 研究背景 结论与讨论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结果与分析 研究背景:在很多蚕区,桑树容易发生桑树叶斑病,影响桑树的生长发育,桑叶老化脱落,造成桑叶减产,叶质下降,蚕儿食下病叶后,吸收不到有利于蚕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会降低蚕儿抗病的能力,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研究目的:采用咪酰胺不同浓度对桑树病菌的抑制率和EC50研究,为提高桑树的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以云南保山、曲靖两地区带有叶斑病的桑叶为材料,采用菌落直径法,对杀菌剂咪酰胺的EC50进行测定。算出咪酰胺对病原菌的敏感性。 带病桑叶 试验技术路线图 植物保护学院何永红老师提供编号为SHB的病原菌 病原菌分离 病原菌活化 病原菌纯化 单孢分离 鉴定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农药测定 曲靖、保山、采集新鲜带病桑叶 5%NaClo处理 常温培养3~5天 显微镜下 常温培养3~5天 编号 名称 正面形态 背面形态 孢子堆 1 保2-2 粉红色 丝状 粉红色 黑色 较少 2 曲4-1-1 白色 丝状 白色 黑色 丰富 3 曲6-2-1 米白色 有轮纹 絮状 桔黄色 有轮纹 黑色 丰富 4 曲5-1-1 米白色 有轮纹 丝状 白色 黑色 丰富 5 曲5-1-2 白色 丝状 桔黄色 有轮纹 黑色 较少 6 曲2-2-2 白色 有轮纹 丝状 黑黄相间 有轮纹 黑色 丰富 7 曲2-1-2 黑白相间 有轮纹 絮状 黑黄相间 有轮纹 黑色 丰富 8 曲5-2-1 黑白相间 有轮纹 丝状 黑黄相间 黑色 丰富 9 曲3-1-1 黑白相间 有轮纹 丝状 黑黄相间 有轮纹 黑色 丰富 表2 9种菌株在PDA平板上的形态特征 A、菌株在PDA平板上的正面形态 B、菌株在PDA平板上的背面形态 图1 菌株在PDA平板上的形态 序号 采样地点 孢子形状 孢子颜色 孢子长(um) 孢子宽(um) 1 保山 孢子很小椭圆形 近无色,成堆时绿色 1.64~2.30 0.84~1.38 2 曲靖 纺锤形、长椭圆形或卵形 无色 长:9~14 2.5~4 3、8、9 曲靖 棒状中间4色胞同色,有尾和须。 黑褐色 本长:11.83~15.11 须长:5.43~9.84 尾长:2.02~4.93 2.30~3.63 4 曲靖 长卵形或倒棍棒形 榄褐色 孢子痕长:14~48 孢子长:33~147 孢子痕宽:6~13; 孢子宽:9~33 5 曲靖 镰刀形或梭性 无色 9.55~15.19 1.89~2.69 6 曲靖 长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 深蓝色或深紫色 16~25 4.5~6 7 曲靖 小型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大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形 无色 小孢型子5.3~10.5 大型孢子7.5~17 小型孢子2.8~5 大型孢子2.5~5.5 表3 桑树病害孢子形态 观察结果表明(表3和图2)1号菌株初步鉴定为亚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 2号菌株初步鉴定为桑幹枯病(Phomopsis sp) ,3、8、9号菌株初步鉴定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5号菌株初步鉴定为禾赤霉菌(Gibberella zeae),4号菌株初步鉴定为甘蓝长尾交链孢霉(Alternaria brassicae) ,5号菌株初步鉴定为禾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6号菌株初步鉴定为桑牙枯病(Fusarium cerealis),7号菌株初步鉴定为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 。 A、3号菌株孢子形态 B、1号菌株孢子形态 C、5号菌株孢子形态 形态学鉴定结果 图2 桑树病害孢子形态 分子鉴定结果: 本试验中分离的9个菌株与从GeneBank比对结果表明, 保2-2、曲4-1-1、曲6-2-1、曲5-1-1、曲5-1-2、曲2-2-2、曲2-1-2、曲5-2-1、曲3-1-1号菌株是亚木霉 、桑干枯菌 、细极链格孢 、甘蓝长尾交链孢霉 、禾赤霉菌 、桑牙枯菌 、蔓枯病菌 、细极链格孢 、天竺葵链格孢 。 菌种 Accession Max ident Description Genebank比对结果 保2-2 AF218790.1 99% Trichoderma koningii 亚木霉 曲4-1-1 AB302247.1 99% Phomopsis sp 桑干枯菌 曲6-2-1 HM467832.1 99% Alternaria tenuissima 细极链格孢 曲5-1-1 JF439449.1 99% Alternar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